刘整刚走,一群穷困儒生前来求见。廉希宪急忙跑出大门热情迎接,亲自引入客厅,相视而坐,并命人拿出酒菜与这些穷书生对酌。他不仅认真倾听穷儒生们诉说所遇困境,而且记下他们居住的地址。 元朝初年,宋朝遗落下来的汉族儒生因为不受重视,不仅所学得不到施展,而且穷困潦倒。第二天廉希宪就向忽必烈进言,请求改善儒生的地位和生活保障,并自掏腰包为那些想回南方的儒生做盘缠。 廉希宪的兄弟们对他的做法不理解,问他:“皇上非常倚重刘整,你为什么那么怠慢他,而江南那些穷秀才,你却恭恭敬敬以礼相待?”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刚刚归顺朝廷,不能让他趾高气扬,所以要挫挫他的锐气。而那些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深通儒家经义,希望能够被朝廷重用,为国家效力。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13] 元军进驻江陵后,廉希宪做行省长官,下令严禁抢劫百姓,严禁杀害俘虏。他还对归附的南宋官员量才授官,安抚商人照常营业以保持市井繁荣。同时组织开渠挖井,恢复农业,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地方秩序稳定后,廉希宪又大力兴办学校,赠书一万四千卷,并亲自授课,训导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南宋灭亡后,许多南宋旧臣带着金银去巴结元朝官吏,廉希宪对此深恶痛绝。他向送礼的人说:“你们送的东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义;如果是公家的,你们拿来送礼,就是盗窃国财,我收了便是贪赃;如果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就更要罪加一等了。”[14]廉希宪是一位尊崇儒术的政治家,他恪守儒家仁政的思想。他曾说:“统治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他还说:“奸人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15] 当时的人说他“非诗书不陈于上前,非仁义不行于天下”,[16] 并成为后来文人的榜样。 元代著名诗人贯云石的母亲是廉希宪的侄女,幼年的贯云石随母亲常在廉家走动,廉家的好儒之风对贯云石影响很大。贯云石的祖父阿里海牙是元代开朝的重要将军,作为猛将之后,贯云石曾“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17]贯云石深知自己不能胜任地方长官,于是将官位让给弟弟忽都海牙。仁宗尚未即位前,闻其以爵位让弟,感叹曰:“将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贤者邪!”仁宗登基后,27岁的贯云石就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这是一个能直接向皇帝提供政治见解、参予制订国家政令的要职。贯云石以仁政之法上疏条六事:一曰释边戍以修文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国本,三曰设谏官以辅圣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勋胄,五曰定服色以变风俗,六曰举贤才以恢至道,希望仁宗能够积极推动清明政治以治理国家。 元代因为担心汉人和南人通过科举而超越蒙古人和色目人,所以废止了科举制度。为了广罗人才,贯云石积极谏言恢复科举考试,并与翰林承旨程文海一起起草科举考试规章与科目。贯云石认为儒家思想同样适用于元朝的政治治理,因此提出将《大学》、《论语》、《中庸》和《孟子》四书作为考试方向,并呼吁汉人、南人同样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被国家遴选提携。 为了积极普及儒家文化,贯云石还作《直解孝经》,以当时的白话方式通俗易懂地解说儒家经典《孝经》,开创了古文白话翻译的先河。举例来说。《孝经》原文:“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贯云石的《直解孝经》则白话翻译为:“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充分掌握了带有蒙古语尾音的元大都的市井俗语,将生涩的古汉语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出来,并请人做了15幅插图,辑成《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刊布。他在序言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人之行莫大于孝”,“是故《孝经》一书,实圣门大训。”贯云石希望通过普及《孝经》而使国家上下和顺,尊卑有序。《直解孝经》对普及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元代维吾尔人进入中原和江南后,对元代儒家思想的发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汉人和南人儒士受到歧视的状态下,维吾尔人不仅积极呼吁并劝诫统治者“以儒治国”,而且身体力行,倡导并推行儒家思想的传播,为元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