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齐鲁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学习英语的人,早晚都会见到复旦大学陆谷孙先生的大名。他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与《中华汉英大词典》,是英语学习者离不开的工具书。7月28日,当77岁的陆谷孙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众人纷纷缅怀这位驾鹤西游的“老神仙”。为什么一位从事相对冷门学问(英汉词典学、莎士比亚研究)的学者,故去后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缅怀?
    从枯燥的词典编辑中发现乐趣
    散文家董桥在《陆谷孙的生死恋》一文中说:“北美词典协会的ThomasCreamer说编字典的人必须是‘铁屁股’,靠坚毅的耐力做点点滴滴的长命工作。”这种“铁屁股”精神正是学人常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有20余万词条、1500多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这本书也是陆谷孙引以为傲的杰作,它甚至得到了钱钟书的赞誉,钱钟书为该书题写了书名,称赞它“细贴精微,罕可伦偶”。出版多年来,《英汉大词典》不光对国内英语学习者的影响难以估量,还是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曾被英美词典专家称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
    语言学家陈原曾对陆谷孙说:“你晓得欧洲要惩罚一个人用什么办法,就是把他发配去编词典,你怎么会编得这么来劲?”在陆谷孙眼里,编词典这份枯燥而漫长的工作是乐趣无穷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在回忆陆谷孙的文章里说,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对着满稿纸密密麻麻的中英文,真是太辛苦,可是陆谷孙好像乐在其中,常常说起他想到一个对译中文俚语成语典故的绝妙英文表达,就张开嘴大乐,对于英汉之间的“转换”,“他真的是乐在其中”。去世前半个月,陆谷孙还转发给葛兆光一篇文章《你必须知道的27个才华横溢的Chinglishwords》,探讨了“屁民”、“女秘书”、“中国特色自由”等词的译法,陆谷孙还加上一些批注,“说《中华汉英大词典》是他最后的事业,我知道他看重这部书的意义”。
    实际上,陆谷孙走上词典编辑的路子有点意外。“我本来就是个教书匠,‘文革’时期工宣队说‘你这个人不能教书,教书就是放毒,你得去跟字打交道’。”陆谷孙在一次受访时回忆,不能教书又没有事情干,只能找份忙点的工作。不过,在编词典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乐趣所在。“能够发现些人家没发现的,编英汉词典时,发现那些甚至英美词典里都没收入的,放在自己编的词典里,很有成就感嘛!”陆谷孙说,因为编词典,他不用去五七干校劳动,而发现的新词还给了他“像猎人打猎有所斩获一样愉快”。
    大约10年前,“blog”开始在西方网络世界风行,但对中国人还是新鲜事物。显然,“部落格”的音译不够贴切,最终比对多方资料敲定为“博客”。陆谷孙曾这样说:“你或许是第一个找到它最准确中文释义的人,你无形中会成为一个新词的发明者,这种乐趣难以言表。”
    改革开放后,当初和陆谷孙一起编词典的同事,一个个另谋高就去了,到了编新版《汉英大词典》的时候,已经“不是人才流失问题了,就没有人来参加”。2013年,陆谷孙病愈后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了和时间赛跑,他几乎处在半隐居状态。遗憾的是,他能找到愿意编辑词典的人依然很少,“从科班的硕士、博士中能找到愿意加入团队编词典的非常少,他们宁可多写一些理论文章,也不愿意加入团队。因为参编词典从大的评价体系中不算成果,不参与职称评定”。
    在接受采访时,陆谷孙谈到编辑词典的理想状态时说:“如果有一个团队,个位数也行,知识储备和语言造诣相当,大家不愁或不在乎职称,规定好任务。盯住北美、英国、澳新……这些人还要坐得住,甘愿寂寞,就像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的‘身陷胡桃壳,心主太虚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