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结 语 我们认为,林州桂林等方言的“子”尾读音可能是[u]类子变韵合音成分的现实来源,它们具备[+后][+圆]特征,声母脱落或流音化,读轻声,符合参与Z变合音的前提条件。它们能够从音理上充分解释豫北、晋南大多数方言中子变韵收[o]、[u]尾的原因。而且,由于林州地区处于太行山及其余脉包围之中,只有山口可与周边沟通,环境较为封闭,所以这种子尾形式应该不太会是创新形式或后起形式。 注 释: [1]卫辉城区是豫北晋语子变韵分布区内的子尾方言岛,子尾的读音形式为[tɐ]。 [2]支建刚(2012)根据王福堂(2005:196-197)的研究,将子变韵分为[ǝ]类和[u]类两种类型。 [3]陈卫恒(2003)描写的林州城区子尾读音有[ǝɁ]和[lǝɁ]两个,但说明“ǝɁ在不同的词根音节后,还有些色彩上的差异,比如:在-i/y后读音近iǝɁ,-u后近uǝɁ,ŋ后近ŋǝɁ,在声化韵l后近lǝɁ(注意不同于l ǝɁ)等。”支建刚(2012)播写的林州城郊、林州临淇、林州任村的子尾读音有三个,前两方言为[ǝɁ iǝɁ lǝɁ],末一方言为[ᴧɁ iᴧɁ lᴧɁ]。[iǝɁ]与[iᴧɁ]可能是前字韵母末位音素[i]最先最深影响子缀读音的结果。至于描写上的差异,首先在于地点有别,其次可能与被调査人的年龄差异有关。但这不影响我们对其“子”尾性质的认定。 [4]据支建刚(2012),林州方言存在[r]式和[]式两种儿化,情形类似于山东寿光方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