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newdu 参加讨论

     
    
    4.3.2 名词对“有+NP”负向偏移的影响 
    经常与这些中性名词共现的词语也对名词的语义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名词之前,常常出现的动词是“造成、产生、存有、出现、提出”等。如:“造成(产生)影响、出现迹象、提出(存有)看法、出现苗头、出现情况、提出说法、提出想法、出现兆头、出现味儿、提(出)问题、提出(存有)意见、出现(产生)状况”。 
    从动词“造成、产生、存有、出现、提出”的语义特点可知,它们都是报道事件与情况、预示结果等作用的动词,说话者采用这些动词报道的事件,对于听话者来说,往往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见性,因而也就具有了有悖听话者正常心理预期的意味。“影响、迹象、看法、苗头、情况、说法、问题、味儿、想法、意见、议论、兆头、状况”等中性名词,在与这类动词的长期结合使用中,自然也就掺杂了某种负面的语义倾向。 
    这些中性名词的定语也或多或少地对其语义具有负面的影响。它们对由否定性语素“不”构成的形容词定语具有吸附性与选择性。如“不良影响/迹象/情况;不同看法/意见/说法/想法/意见;不好苗头/兆头/状况”。吸附性表明了它们共同的语义倾向,选择性更是表明了它们语义的专属特点。 
    这些语义上对负面倾向具有亲和力的名词在组成“有+NP”时,受到动词“有”表示“出现、存在”的语义的吸引,共同参与了报道与表述不如意事态的任务,其负面的语义联想也就顺利地移植到了“有+NP”短语中,所以“有+NP”语义上出现了负向偏移的倾向。 
    实际上,说话者采用“有+NP”这种非直接评价的告知性话语,施行的是一种间接性的评价行为,也就是说,施为方式是通过暗示说话者的心理判断来实现的。其语用策略是,借助暗示的方式,巧妙地把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态度的最终判断权交给听话者。可见,说话者采用这种说话方式的语用动机同样是为了遵循言语交际的“含蓄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