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简介: 宋作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名词语义-语法双向互动关系研究”(15YJC740069)和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YETP0271)的资助。 文章通过实例及跨语言的分析,证明了概念知识中的功用义对名词的词义、构词具有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是一种重要的语义特征,具有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文章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念知识与语言知识;第二部分,功用义与名词的语义分类;第三部分,功用义对名词语义类体系的影响;第四部分,功用义对名词词义引申的影响;第五部分,功用义对词汇化的影响;第六部分,功用义对构词模式的影响;第七部分,结语:功用义的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 文章首先界定了功用义的内涵,并从功用义角度对名词进行分类,然后展示功用义对名词语义类体系、词义引申、词汇化和构词的影响。功用义即功用角色(telic role),是抽象、概括的语义特征,说明事物的功能用途。本文所说的功用义是狭义的,属于社会属性,不包括自然功用。 根据功用义的有无可以把名词分为人造类和自然类,人造类可以进一步分为典型人造类(如“酒、刀”)、纯人造类(如“鸡、鸭”)和伪人造类(如“蔬菜、水果”)。这三种人造类的指称不同,功用义在其中的地位也不同,有固有义和附加义之分,这三类的区别在词义和构词中有系统的表现,对于义项的划分、同义词的辨析都有影响。如“菜”当蔬菜讲时,为纯人造类,搭配的是非自主动词“长”或表处置的“种、摘”等,及表自然性质的形容词“嫩、黄”等;当“烹饪好的菜品”讲时,为典型人造类,能搭配的动词“炒、烧、做”是其施成角色,能搭配的形容词“香、丰盛”等带有主观评价性。 作者通过对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现代汉语语义词典”中的名词语义类体系作大致考察,发现功用义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具有普遍影响。而且,功用义会造成语义类的多重继承性,进而影响构词。如当名名偏正复合词XY要表示“既是一种X,又是一种Y”时,X、Y就不能同是自然类范畴,如“苹果梨”。接着文章用澳大利亚Yidiny语、泰语分类词的例子说明,功用义是一种普遍特征,可用于语义分类,并在有的语言中深入到了语法层面。 功用义对名词词义引申也有影响。人造类名词的隐喻引申常涉及功用的相似性,整体-部分转喻、一般-个别转喻和名动互转都与功用凸显度密切相关。此外,词汇化也受功用凸显度的影响。如“羊肉”指“食物”和指“动物部件”不具有同一性,词汇化程度不同,因为前者是伪人造类名词,附加了功用义,偏指食物,而后者是自然类概念。 功用模式是一种非常能产的构词模式。“功用+名”是汉语中很常见、很能产的复合构词方式,说明功用义是重要的分类参项,在以复合词为主的汉语中尤为重要。苏宝荣、马英新( 2014) 总结出了五类“动+名”偏正复合词,第一类就是“功用+名”。比如,“赌资”是“用来赌博的钱”。这种模式在名名复合词中也很常见,如“书架、菜刀”等。其中往往涉及谓词隐含,如“书架”是“放置书籍用的架子”。 最后,文章参考了施春宏(2010、2015)的定义讨论功用义的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文章指出,要考察语义成分的语言价值,就是要看这一语义成分对语言系统是否有系统的影响;要考察其语言学价值,就是要看在语言研究中引入这一语义成分能否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认识、新的结论,是否比已有的解释力更强、更概括、更准确。由此看来,功用义对汉语名词的范畴化、语义类体系、词义引申、词汇化和构词都有系统性影响,具有语言价值。同时,功用义的引入不仅可以让我们对名词的分类和范畴化有新的认识,而且对义项划分、系统性多义以及词和词组的区分等有了新的解释。另外,还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发现词典释义中的问题等,所以同时具有语言学价值。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6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婷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