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下棋、会作诗,甚至会写小说,谷歌的人工智能近期几乎成了“文艺”的代名词。不久前,谷歌人工智能又化身“作曲家”,发布了一段90秒的钢琴曲。这是谷歌Magenta项目的第一项成果,被看作谷歌机器学习的又一重大进步。 今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对战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引发全球关注。人机大战以“阿尔法狗”4胜1败的战绩结束,让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科技浮出水面。在第2局中,“阿尔法狗”第37手尖冲更突破了棋手固有的思维定势,带来相当的震撼,就连国内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九段也跃跃欲试,有望于年内和“阿尔法狗”过招。 如果说在围棋对战中,人工智能通过大量的棋局来完成自我学习,尚属于模拟人类重复性的脑力劳动,那么在更具挑战性、更有创造性的艺术领域,依靠“算法”进行创作是否仍能带来惊喜?目前看来,谷歌交出的成绩单并不令人满意。这首最新诞生的乐曲中,只有4个音符,虽然在后期还配有打击乐和管弦乐,制作上颇为完整,可掩不住其似乎更像是小孩子在钢琴前胡乱敲下的一组“噪音”。 项目研究人员道格拉斯·埃克介绍,尽管钢琴曲听上去有些简单,但它却是人工智能第一次“自主学习”后的产物,与此前对现有的音乐进行旋律模仿,形成某一作曲家风格的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并不相同。原来,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音乐教授兼作曲家大卫·柯普就在尝试机器作曲的研究。在他开发的一款名为EMI的软件中,能够模仿各类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生成乐曲。不过这款软件的工作原理,更像是把音乐家的杰作拆分成零碎的旋律片段,然后通过算法进行重组,由此生成的作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1987年,柯普研发软件所谱写的巴赫风格作品在伊利诺伊大学音乐厅进行首次演出时,听众为旋律的流畅性而感到惊讶。两年以后,在圣克鲁斯巴洛克艺术节上,这些作品再度上演,除了资深乐迷,很多人甚至无法分辨哪些是巴赫的原创,哪些是软件生成的。与此同时,软件作曲的效率惊人,记者在EMI的官网查看,巴赫风格的作品已累积至5000首。不过,对于这些作品是抄袭大师的产物还是机器的原创,在音乐界始终存在着巨大争议。 这样看来,谷歌的人工智能的音乐作品至少解决了“抄袭”问题,在“原创”上向前推进一步。不过其最终目的也并不在于取代人类作曲家,让机器独立地完成艺术创作。谷歌希望为艺术家提供能够连接到机器学习模型的平台,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完成创作,比如,当人工智能听到音乐家弹奏的音符之后,能够对其加以整合,从而辅助创作出更加完整的旋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