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浙江社会科学》 胡友峰 参加讨论

    三、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突破之径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解决文学审美变异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学界有诸多的提法,有学者曾提议:杜绝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等文化的介入,这种行为过于极端,科技并不是禁锢我们思想的利器,因而抹杀科技的作用亦是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科技对文学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既要看到科技对文学发展的弊端,也要看到科技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未来文学的发展中,典雅崇高的传统文学就要让位给商业化、日常化的文学吗?文学的真正审美内涵就要埋没在众多拟像中吗?我们的审美范式就要固定在“拟像”审美上吗?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到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存问题,要解决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摆脱媒介的形式偏好,面向文学的实践召唤。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处于一种“媒介生态”的语境之中,在这一特定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渗透在文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媒介规则入侵了文学生产的知识场域,由此导致了文学活动发生新变。根据欧阳有权“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的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文学网站总数已经达到1.4万,其中综合性网站数7150个”,“目前我国有规模文学原创网站超过100家,写手总数超过200万人”(24)而网络文学的数量更是无法统计,仅仅在起点中文网上,其原创小说库中共计有111.91万部。(25)如此大规模的网络文学生产,是受到高度数字媒介化文化生态影响的,媒介形式本身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新的数字媒介形式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媒介本身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逻辑,阿尔都塞认为,媒介本身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媒介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布迪厄更是认为媒介因为拥有工具性资本而拥有权力,媒介权力对公众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又隐身不出。媒介权力话语在市场法则的支配下容易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形式偏好,文学写作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呈现出迎合的姿态。比如在网络文学的生产中,网络写手首先考虑到的是其写作的文本是否具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只有吸引了读者,其作品才具有“吸金”的目的,这是一种迎合消费社会大众心理的写作方式,是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媒介生态的合谋,这种写作方式应和了读者的“感性”功能,却稀释了文学的形而上学性,在网络文学写作面前,文学成为了“消费”的对象。作为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文学被当做单纯的一般商品进行消费时,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文学的存在的价值。
    因而,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发展必须摆脱媒介的这种形式偏好,摆脱媒介生态与消费主义的形式合谋,而要面向文学实践的召唤。对于网络文学来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具有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但是在文学实践上,它还是我们文学具体的研究对象。面向文学实践的主战场,对网络文学的学理结构和存在形态还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它的独特性的文学观念究竟是什么?它有没有文学性?文学性与媒介性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网络文学的审美追求是什么?网络文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博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文学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的任务,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一方面要摆脱网络文学的形式偏好和消费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网络文学本身的学理形态加以研究,这才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文学研究态度。比如,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与传统文学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在生产方式上,网络文学生产成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典型方式,网络文学生产具有典型的媒介性。一方面网络文学依靠数字媒介才能存在,具有媒介性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又寄生在网络技术之中,因而具有技术性的特征。技术性和媒介性是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基本特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文学生产的数量堪称海量,网络文学的类型众多,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距离分割开来。如果说传统文学的生产方式以文学期刊和文学出版为主,文学经典的甄别方式以“专家遴选”为主,那么,网络文学的遴选方式则表现为“大众决定”。在消费方式上,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将网络文学从线上推向线下,网络文学通过影视改编走向了千家万户,网络写手和文学网站从“网络IP”看到了商机,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成为网络文学迅速走向大众的“捷径”,网络文学的青春化、趣味性和故事性使得其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文本形态,消费也是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基本目的。
    2.恢复文学的想象功能与形而上学特质。电子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的精神结构,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文学生产方式逐渐让位给以“图像”生产为主导的文化工业生产。“文字”在“图像”面前节节败退。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由于“图像”对“文字”的优势,文学在艺术家族中的地位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文学的基本特征,诸如想象、情感、形象性等因素在图像的包围中逐渐没落。网络文学的同质化以及类型化的趋向导致了文学想象功能的丧失以及对文学形而上学的遗忘。“网络时代文学有可能给文学带来新的有着革命性意义的变化,比如打破作者霸权、寻求读者自由、从精神性到日常性,文本资源丰富性和阅读开放性”(26)但是“网络空间的自由书写成为即时性消费,没有多少人像推敲经典那样精益求精。他们的作品如同杂草一样自由蔓延,也如同杂草一样被人遗忘。”(27)网络文学作品“海量”,但质量“低质”问题不容忽视。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作家,文学编辑作为文学作品质量把关人的角色已经淡化,网络写手不再被称之为作家,而是“写手”,但毫无疑问“作家身份的消失与文学永恒性的消失是二位一体的”(28)。因而在电子媒介时代,必须要恢复文学的想象功能和文学之为文学的本性,文学的本性就在于文学自身具有形而上学的特质。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导致了文学的形而上学特性被忽视。文学的形而上学特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本性之所在,对文学形而上学特性的忽视会导致文学的被取消。虽然说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与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媒介的转型对当今时代的文学的内涵与外延有着深刻的影响,媒介变革总是想尽力改变传统的文学规则和惯例,但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性还是有着内在一致性的。“不同时代的文学或许各有其媒介技术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无法代替一种可能会以不同面貌显现的深刻的同一,就是体验、想象力和才华,及由此而生的独创……对自己所身处于其中时代的深切生存体验,应是文学的生命之所在”(29)。文学的体验性、审美性、语言性、情感性等因素并不会因为媒介的变革而发生改变。文学是人的一种生存体验,通过生存体验对世界进行认知,用语言将这种生存体验的情感传达开来,这应该是文学的本有的内涵。在电子媒介时代,必须重申文学想象功能和形而上学特质,这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性。
    3.倡导一种“尊灵魂”的创作法则。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由于媒介生态与市场法则的合谋,中国作家的创作进入到一个由“消费文化”主导的文学现场之中,经验的贫乏、欲望的叙事成为传媒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在当下的文学生产实践中,故事性和身体经验压倒了思想性和审美性。“就此而言,在今日的小说写作中,重申灵魂叙事,重塑健全的精神视野和心灵刻度,便显得迫在眉睫。书写经验、讲述欲望的时代正在过去,文学的生命流转,正在重新转向对灵魂的审视。我相信,这是文学发展的大势。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为文学的前行提供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解决方案,只是强调,文学气息的流转已经发生变化,尊灵魂的写作时代已经来临。”(30)在电子媒介上时代,倡导一种“尊灵魂”的创作法则已经势在必行。这要求作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努力恢复文学的现实指涉,使得文学具有一种厚重感和实在感,而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泛化文学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存在之轻”。这种“存在之轻”使得文学缺乏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能力和被读者铭记的魅力。那么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使文学创作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而非仅仅构造一个虚拟的文学世界,要让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真正的接地气。其次,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要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过多的追求功利和物质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作家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凭空捏造故事和情节,而这些情节都丧失了生活的根基和本真。例如玄幻小说中的传奇人物和天花乱坠的情节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要调整自身的心态。我们的阅读不是为了得知某一故事的结局,而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体验,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内心的思考。再者,要努力恢复“纯粹的审美追求”,回归文学的常态和本真。我们需要做的是逆转文学商业化、利益化的发展方向,使得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迸发与情感交流,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际的利益。只有这样,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尊灵魂”的创作。
    身处电子媒介时代的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从“形象”到“拟像”的这一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带来的深刻变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与质量的不断提高,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已经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保留传统的文学,以期能够很好地融入当下的文学,合理利用电子媒介这个平台,使传统文学能够成为电子媒介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使得两者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为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即使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范式发生了由形象审美到拟像审美的转变,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形象审美就将消失。我们要通过努力,还原生活和世界的本真,不能深陷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