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冯骥才:文学是苦的(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文懿 参加讨论

    冯骥才的文学作品不仅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行列,也经由各国翻译家的努力,征服了大量西方读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冯骥才就被频繁邀请到欧美各国进行文学交流,后来他投身文化遗产抢救期间,也时常去欧洲考察,汲取西方对文化保护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目前,世界各地都不乏研究冯骥才文学的学者;同时,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也与西方学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其中与冯骥才交往最密切的当属俄罗斯学者。
    冯骥才与许多俄罗斯学者有着深厚的友谊,他是在俄罗斯被翻译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也是在俄罗斯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自1984年至今多达42部作品有俄文译本,发行量达到236000册。同时,冯骥才也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俄罗斯译者最多的文学家,共有13位汉学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其中最早翻译冯骥才作品的是李福清和索罗金,翻译最多的是司格林。冯骥才也常常成为俄罗斯汉学家研究的对象,继李福清之后,已经有三代俄罗斯学者研究冯骥才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不管在翻译还是在研究方面,冯骥才的创作一直受到俄罗斯汉学家的重视。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就出于作家的时代敏感与社会责任感,发起对天津老城和小洋楼的抢救,这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第一次自觉的文化行动。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遭遇困境,冯骥才毅然放下文学和绘画两支笔,转身为民间文化奔走呼号。由他倡议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时13年,对中华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普查与盘点;由他首倡、国家四部局联合开展的中国传统村落普查,引起世界关注。冯骥才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民间文化的先觉者,在潮水般涌动的物质商品、迭代革新的工具技术、疾速转型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中溯源而上,他以坚定而坚韧的力量呐喊呼吁,并躬身实践,带动民众认识民间文化价值,守护民间文化之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说冯骥才就像一盏明灯,穿透物质功利的裹挟与盲动,引导人们在物质躯壳的“新”“旧”交替中守护历史,守护我们民族文化本来的面貌和内在的精神之光。这是对民间文化价值的坚守和文化家园的守护,在与时间赛跑的征途上守护着一种价值存在和信念,并以民间文化的历史观、价值观带动实践,冯骥才身上体现的知识分子精神和人文气节,令人敬重。
    曾任中国民协秘书长的文化学者向云驹,格外关注冯骥才的“另一种”写作,他认为,十多年来,在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中,冯骥才写作的一大批文化著作,其数量、体量、质量一点也不输于他文学创作的成果。其中,相当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成绩,是可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标志、文化标杆、文化标准的,是可以彪炳历史、垂范时代的。比如,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立法、名录等的贡献,对国家节日假日制度改革的贡献,对传承人口述史理论与实践的建立,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方法论的创新,对民间文学资料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对灾难性和濒危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和推行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全面的、体系性的文化理论与思想。
    无论从事文学还是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总是力图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角度出发,关切当下最紧迫的现实,并付诸实践,致力于为大量遗产留下珍贵而翔实的历史记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