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位老师关于读书的言论,对师生读书必要性论述很是赞赏。在讨论学生该读什么书时,却产生分歧。他的结论是中学生不该读郭敬明的《小时代》这类书,因这与考试无关,也非“正经”书。 世间事就是这样,难免重复——当年,我们就曾被师长耳提面命,说书有好坏之分,有正经书和闲书,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哪些能读,哪些不能读,师长们手中总有把明晃晃的尺子。 好在我的父母没有草木皆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启自己的读书旅程。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物质和精神都较贫瘠的年代,我没有选择,遇见什么读什么,全凭个人与书的缘分。 说起来家长老师一定要为我捏把汗了。我读的第一本大书是从同学家借来的,封面、封底以及前后数十页都被撕掉做了卷旱烟的纸,但我还是记得书里的故事,记得怀着好奇饶有兴致读“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过《喻世明言》的大人们,大概少人会让10岁的孩子读这种书吧?“三言二拍”在成年人世界尚有很多非议。一个孩子的纯净心灵,却并没有被其“染黑”。 小学四年级时读《红楼梦》也是缘分。《红楼梦》是二叔最爱。看他读得忍俊不禁,我馋涎欲滴。但二叔不给看,说小孩子不能看这种书,容易学坏。他把书藏在箱子里,我发现了他的秘密,一有机会,就把书偷出来看。每次看书都侧着身子听动静,怕被二叔抓到。尽管如此,却也没落下任何情节,一本“坏书”早早被我照单全收。 从《中草药手册》《赤脚医生工作手册》到各种话本、小说、传奇故事……二叔看什么我就看什么。那些书,既不够“正经”也非主流,但情节曲折,人物命运坎坷,因此很好看。因为看到这么多“好看”的书,尤其看到大人们不愿让看的书,读书欲望越来越强烈。 看书并没有耽误我的学习,相反,因为热爱文字,课本就是阅读首选。每次收到新课本,废寝忘食也要把所有文字先读一遍。因为喜欢阅读,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学会一目十行,阅读和学习效率都很高。记笔记也好,写作业也好,总是最先完成。 这种高效的读书写作方式让我受益终生。今天,我每年利用业余时间写百余篇小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却不会因此而忙乱,即缘于此。 除了文学书,我也喜欢自然科学。大家有种偏见,认为爱读书的人都会偏科。数理化难道不需要文字表述吗?爱读书的人又怎会厚此薄彼?数理化教科书一到手,我一定细心翻看一遍。 回首童年和少年时代,凡是热爱的学科和取得好成绩的学科,上课和做题时,一定是处于亢奋状态,充满求知欲望。做教育,能让学生一生都保持这种亢奋,这种热情,这种收放自如脑洞大开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 基于此,凭啥围追堵截,不让孩子看“好看”的书呢?只有孩子觉得书“好看”,他才会有继续读书的欲望。在开篇提到的那位老师眼里,读书是要与考试挂钩才有用。除了应付考试必读书目之外,读其他书便是浪费时间。 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被动阅读,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当读书完全成为一种功课,成为家庭作业,成为考试题目,成为压力,谁还会爱上读书呢?没有爱,就没有动力,无怪乎现在的孩子整天忙于功课,疲惫不堪。 随着国家对出版物管理日益完善,教师应对书有信心,放心大胆让孩子们走进阅读世界,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好看”的书,可浏览,可精读,也可陶醉其中。不要急于让孩子做笔记,更不要写什么读后感,不要采取任何让孩子反感的方式,只需全心全意把孩子们读书的热望培养起来。 只有爱上读书,专家学者推荐书目才不会成为孩子们讨厌的负担。只有爱上读书,才会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