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绕不过去的沪乡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文学报 李天扬 参加讨论


    说起上海,总不外乎是时尚之都、金融中心云云,描写、研究上海的书,汗牛充栋。但是,好好地写一写沪乡的,却鲜见,抑或没有。于是,《沪乡记事》出版,意义非凡。
    作者沈月明,是我的同事。我编辑的一个评论专栏,叫“新民随笔”,由《新民晚报》骨干记者执笔,月明兄是作者之一。有几次,他写到了他的家乡南汇,因为篇幅,也因为体裁,写得虽好,却浅尝辄止。我再三建议他另辟专栏,专写沪乡,这是几年前的事了。
    为什么我如此卖力地鼓动月明兄做这个事呢?我以为,中国的乡村,近三十年,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而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沪乡,变动最是剧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月明兄,是浸润在沪乡农耕文明里的最后一代。月明兄完整亲历了沪乡这三十年剧变,他读了七年中文系,当了二十年记者,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南汇七八十年代乡村图景的最佳讲述者”。
    书出来,我大喜。倒不完全是喜于我的建议落到了实处,而实在是因为月明兄写得太好了,此书之优,我小结为“三深”。
    一曰深情。在日常,沈月明喜怒不形于色,多少有些木讷,但他的文字,倒是极为感性。虽然写得内敛克制,但深情如大河奔流,漫溢于字里行间。他写祖辈父辈、乡邻伙伴、禽畜草木、乡音农谚、村约民俗,无不饱含深情。夸张一点说,几乎在每一个字背后,都可以看出情来。以情动人,大抵是文字存续的终极价值之一。
    二曰深入。《沪乡记事》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上一个这样为乡村记事的,还是汪曾祺。”今年,恰逢汪曾祺先生逝世20周年,读书界重掀“汪曾祺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乡土写作的意义。当然,沈月明凭此一册,还难望汪之项背。但他在写这本书时,充分发挥了记者的专业特长,做了相当深入的采访和资料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使得这本书有了不小的学术价值。
    三曰深刻。这三十年的变迁,是在全中国发生的。小小南汇的沧海桑田,只是华夏大地的缩影。书写三十年前的沪乡,记录日渐消失的乡风民俗,并不单纯为了怀旧,而是有“一滴水见太阳”的深意在。三十年,沪乡这样走过来,未来,要走向何方?这样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沈月明从沪乡走来,又主持《新民晚报》焦点新闻部多年,深入思考这一命题,是他的自觉。
    最后,该说说题义。其一,上海的发展,从过去到未来,都不能绕开沪乡,无论是浦东的开发开放,还是自贸区的建设,皆是如此。其二,完整细致描写沪乡风俗的专著,《沪乡记事》或许是第一部。今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研究、书写沪乡。但无论有多少后来者,这一部,总会是绕不过去的存在。
    (《沪乡记事》沈月明/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7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