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应用 >

“T型台”/“T形台”“其间”/“期间”“蜡梅”/“腊梅”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今日语言学 杜翔 参加讨论

    “T型台”还是“T形台”?
    “形”是指物体的形状,“型”则指物体的类型。《现代汉语词典》中“形状”的注释为:“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类型”的注释为:“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
    形状侧重于个体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征,而类型侧重于同类事物中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人们对个体事物特征的一种归类。就“T型台”而言,单个的台子形状确实是T字形的,但人们在命名这种事物的时候,已经把这种个体事物特征进行了归类,抽象出了“T字形”这种共同特征,即“T型”,因此,命名为“T型台”是可以的。同类情况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所收“透平叶片”词条里有“枞树型叶根、T型叶根、双T型叶根”等,用的都是“型”。
    “其间”还是“期间”?
    “其间”是指某一段时间,它的前面总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叙述,“其间”承接上文表示“这段时间里”或“那段时间里”。如我们熟知的经典例子: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先生《一件小事》)
    “其间”在这里承接上文从乡下跑到京城里六年时间而来,“其间”前面除了能加“这”或“那”的情况外,只能单用。有人认为“其间”是一个文言词组,“其”是“这、那”义,“其间”前面不能再加“这”或“那”,“这其间”或“那其间”的用法错误。其实,在“其间”指某一段时间这个义项中,“其间”已经凝固成词,“其”已经虚化,不表示指代意义,不能再按照字面义拆解。如果有近指或者远指的表达需要,则在“其间”的前面可以加上“这”、“那”来指明,这种用法类似于“这其中”。检索1946-2017年2月底的《人民日报》,“这其中”3026例,“这其间”141例,“那其间”7例。可见这种用法是相当普遍的。如:
    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这其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现代汉语词典》第1—5版“其间”义项2的举例)
    从年前到元宵,黄师傅100多人的狮队表演日程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其中最重头的赛事要算大年初一在西樵山顶举行的狮王争霸大赛。(《人民日报》2017年2月2日第6版)
    “期间”意思是某个时期里面,它前面应该有限定成分,从结构层次看,是“(限定成分+期)+间”,由于韵律的关系,把“期间”连在了一起,如“这期间、那期间、暑假期间、开会期间”等等,这种情况如同“年间”“生人”的用法,如“清康熙年间”(结构层次为“清康熙年+间”)“1949年生人”(结构层次为“1949年生+人”)。因此,追溯“期间”的来源,“期间”前应该有表示某个时期的限定成分,不能单用;但在目前语用实际中,也有“期间”单用的情况,如:
    据了解,该垃圾填埋场存续近20年,期间相关职能部门数次变更。(《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第13版)
    这种情况下,“期间”表示上文所指的某一段时间,与“其间”的用法混同。究其原因,在“承接上文表示这段时间里”这一意义上,“期间”中的“期”表示“时期”,人们觉得“期间”在词形上更为显豁,因此在使用上日趋普遍,逐渐习非成是了。
    “蜡梅”还是“腊梅”?
    《金陵晚报》2015年11月4日登载了一条因为孩子语文课本中的“蜡梅”一词引发一对夫妻争论的社会新闻,该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这是个老话题,但多数人依然会想当然地认为“腊梅”才是对的。
    在植物分类学上,腊梅与梅并非同一植物。腊梅属于蜡梅科,花色以黄色为其主调,寒冬腊月开放;梅花属于蔷薇科,花色从白、粉红至暗红色呈现一系列的变化,在早春开放。梅花、腊梅/蜡梅都是古代文人吟咏的热门花木,诗句常紧扣“腊”字,凸显其开花时序。如南北朝徐陵(一说江总)《梅花落》:“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庾信《梅花》:“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代杜甫《江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温庭筠《途中有怀》:“腊后寒梅发,谁人在故山。”《全唐诗》中“腊梅”出现3例,未见“蜡梅”的用例。如杜牧《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这些诗句中的“梅”“腊梅”指的是冬季开花的梅花,是否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蜡梅”还未可知。
    “蜡梅”之名应是北宋京洛(指当时的首都开封)人所起,经苏东坡、黄庭坚的阐释定名而流传至今。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奇物。”黄庭坚《山谷诗序》记载:“东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品明,类女工燃腊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南宋王十朋《蜡梅》诗记载了苏轼和黄庭坚定名之功:“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芳。”(注:坡谷,苏东坡(苏轼)和黄山谷(黄庭坚)的并称)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蜡梅》:“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宋代诗词“蜡梅”中的得名之由“蜡”反复出现,成为诗词中一个常见意象反复吟咏,如王安中《蝶恋花·高奇是蜡梅》:“剪蜡成梅天着意。黄色浓浓,对萼匀装缀。”王诜《花心动·蜡梅》:“气韵楚江,颜色中央,数朵巧镕香蜡。”因此,在词形上“蜡梅”的用例占了绝对优势,《全宋词》中“蜡梅”出现50例,而“腊梅”仅8例。
    但是宋代以后,“蜡梅”的用例不如“腊梅”普遍,如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没有“腊梅/蜡梅”的用例,《西游记》《红楼梦》中只有“腊梅”。考察现代用例也是如此,如《人民日报》1946年—2017年2月底的“腊梅”314例,“蜡梅”22例。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名物词的得名之由的凸显程度。“腊梅”的“腊”得名于其开花时序,“腊”指寒冬腊月,腊梅和梅花都具有傲雪迎春的风骨,这种得名之由与人们对梅花古已有之的认知相符;“蜡梅”的“蜡”仅从花的颜色上命名,虽经宋代苏轼、黄庭坚的阐释定名,在得名之由的相关联想上终不及“腊梅”的“腊”丰富自然、根深蒂固。就像上文《金陵晚报》记者所指出的“多数人依然会想当然地认为‘腊梅’才是对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1—4版,仅收“腊梅”词条而未收“蜡梅”词条,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收了“蜡梅”词条并作为推荐词形,释义后附注“也作腊梅”,把“腊梅”词条处理为非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词典》“腊梅/蜡梅”词形选用的变化,反映了在词形选择原则中通用性/理据性之间的取舍,各有其道理。“蜡梅”的“蜡”反映了当初命名的理据义,而“腊梅”的“腊”能够赋予人们更显豁的解读,具有更为通行的理据义,在通用性上占优势。“腊梅”得名于腊月开的梅花,有时也指称平常的梅花,在指称的单一性不及“蜡梅”,因此,目前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以“蜡梅”为推荐使用词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