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陈殿兴:用民主与科学筑成我们心的长城——略论中国人思想现代化与中国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陈殿兴 参加讨论

    现在我们认定,只有依靠这两位先生(即民主 与科学——引者)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和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一)
    我认为,中华民族要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四个现代化以外,还应有个思想现代化。没有整个民族的思想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发展很难得到可靠的保证。
    这里开宗明义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思想现代化?
    我所说的思想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当代世界的潮流,具体说,就是用具有普世价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清除封建思想。
    其次,为什么需要思想现代化?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无可否认,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值得我们自豪的丰富的精神财富。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些精神财富里也包含着许多过时的阻碍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思想。正是这些封建思想阻碍了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屡遭列强欺凌,于是许多先哲就开始寻求救国之道。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人们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必须吸收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与民主思想来清除封建思想使我们的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历史已一再证明,虽然经过先驱者长期的倡导,中国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并没有被彻底清除,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也还没有完全变成我们的血肉。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去实践先哲们得出的结论。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意思。
    (二)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经过先驱者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思想还没有现代化吗?封建思想还没有清除干净?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
    不久前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全国人民,尤其是人民解放军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全力抗灾,令全世界敬佩不已。难道人们表现出来的思想还不够伟大,不够现代化吗?这种情况难道还不能说明我们已经用不着反对封建思想吗?
    历史的经验提醒我们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先看看历史经验。
    从五四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反封建文化的斗争以来,我国经历了北伐、第一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等,在这些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中,全国上下无不表现出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但这并未影响人们在文革中的封建狂热。
    另外,再从杰出的个人来说,毛泽东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就系统地提出反对封建思想的主张而且在文革里也提出反对封资修的号召,可是这也并没有能防止他的执政风格尤其是他所发动的文革带上浓厚的封建色彩。
    再看看现实情况。
    原中國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黎澍先生1977年在《历史研究》上就发表了《评“四人帮”的封建专制主义》,1979年在该杂志上接着发表了《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中国社会科学三十年》,以及在后来1986年同光明日报记者的谈话里都一再指出封建思想是文革的思想根源,呼吁要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直到1988年年末,《工人日報》在他逝世後發表的他的臨終遺言还說中国应当继续反对封建主義。当时真是振聋发聩! 后来我看到,不止是黎澍先生,许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也都认识到文革惨剧的根源是封建思想。
    连邓小平也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我们国家的危害。早在1980年8月18日,他就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现在应明确提出在思想政治方面继续肃清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不过据学者们的观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清算封建思想的有力举措。相反,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处处可以看到封建思想表现仍然很强烈,讲排场、官本位、论资排辈、宗法观念、重男轻女、个人迷信(或称之为“现代迷信”)等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另外,还有人堂而皇之地鼓吹“四书”进中小学课堂。
    可见几千年沉淀在人们思想里的封建基因是根深蒂固的。
    封建思想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反掉。你清除了一种形态,它还会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多头怪蛇许德拉一样,你砍掉它一个头,它会长出两个来,除非遇到赫拉克勒斯,它是不会被消灭的。然而现在还看不到我们的赫拉克勒斯在哪儿。
    (三)
    封建思想不清除有什么危害吗?有,而且还很大。文革就是一个人们记忆犹新的惨痛的例子。我们不妨再进一步举几个例子。
    中国古代在一些皇帝的统治下曾几度成为世界强国,但在另一些皇帝的统治下却也曾多次沦为任人宰割的弱国,遭受侵略和掠夺。封建思想使中国人一直依靠“明君”:遇到“明君”,日子就好过些;遇到“昏君”,景况就会一落千丈。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是靠不住的。“人亡政息”,这是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了的!
    中国古代科学发明有过辉煌的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却落后了。究其根源,仍然是封建思想:欧洲当时抛弃封建思想前进了,而我们却仍然固守着封建思想不放。
    建国以后我们走了不少弯路,造成了难以弥补、令人痛心的损失;有许多弯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许多问题,当时党内党外都有人看出来了,但是都无能为力。如人口问题,当时马寅初就指出来了,但是因为人们都自愿或被迫地迷信伟大领袖的“英明”,不允许进行民主讨论和科学论证,结果就造成了几十年都改正不过来的错误。究其原因,能说不是人们头脑里的封建思想作祟吗?
    当然,我们国家因为出了邓小平,而且其后继者也都深孚众望,率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的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国势蒸蒸日上,现在情况空前地好。但是有什么办法保证中国千秋万代健康发展下去,走出“人亡政息”的怪圈呢?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稠谬,推动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道理不言而喻。只要看看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就可以明白:那些民主与科学得到普及的国家莫不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即使出现问题,也不难通过正常的法定途径加以解决;而战乱频仍、人祸不断的国家十之八九是民主与科学极端缺乏的地方,这种地方一旦局势失控,陷于骚乱,也只能靠暴力维持,直到下一次骚乱爆发;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难以走上正常稳定的发展道路。
    (四)
    推行民主与科学思想,从一开始就有人抵制。这种抵制一直延续到到现在。
    首先,恐怕多数掌权者是不高兴的,因为推行民主就要限制他们专断独行的权力,提倡科学就要破除对他们的迷信。他们自然要抵制。历史上也的确有过这样的掌权者。但他们的理由,今天看来已不值一驳。因此,这里不想多说。
    有人因为主张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而抵制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推行。其实,推行民主与科学思想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没有矛盾的。我国古代文化里的精华,任何时候也不应抛弃,但是应该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去加以鉴别,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还可能有人因为担心推行民主与科学思想会打乱现在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不赞成推行民主与科学思想。其实,提倡思想现代化,使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社会意识或价值体系,这跟共产党现行的的大政方针和马列主义的指导原则都是并行不悖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共产党也在大力推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行各个领域的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也可以说,它是在实践层次上推动民主和科学。因此,推动思想现代化,不仅不会打乱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反而会推动这种大好局面更好地发展。大概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的稳定和谐程度是跟这个国家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普及程度成正比的。
    其次,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好的思想或主张,实行起来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推行任何思想或主张都必须考虑传统和国情,审时度势,讲求步骤,绝不能性急蛮干。
    在推动思想现代化方面,人人都有责任。哲学家有责任,历史学家有责任,文学家也有责任。但是,从文学作品来看,现代文学家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责任,或者说并没有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在这里我要吁请文学家注意这个问题。
    从世界史来看,任何社会的重大变革,都要有文学做它的开路先锋。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时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文学家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做它的开路先锋。美国废奴运动,有朗费罗、惠特曼、惠蒂埃、斯托夫人等文学家为它鸣锣开道,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起的作用尤其大,林肯总统称她为“发动了一次战争的小妇人”。俄国废除农奴制,也有一些文学作品起了推动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有果戈理的《死魂灵》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中国社会摆脱封建思想羁绊,有五四新文学运动充当了它的开路先锋。
    一百多年前,鲁迅弃医从文,立志改造国人的“精神”、“改良社会”,可以说是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先驱者。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以及投枪匕首式的针砭时弊的杂文等起了冲锋陷阵的作用。他的一生就是推进中国思想现代化的一生。
    综观各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在推动社会思想进步方面历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五)
    
    推动思想现代化的最有力的手段是文学形象。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其说服力,胜过耳提面命的千言万语。
    在这方面,中外文学史上都有很多例子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文学里,鲁迅的《阿Q正传》和《祥林嫂》以及巴金的《家》《春》《秋》都是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熟悉,用不着多说。
    俄国文学里,可以举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契诃夫的《一个官吏之死》作例子。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个纨绔子弟休假,回乡看他的父亲,路上钱挥霍光了,困在一个小县城里。在这里他被当成了彼得堡来的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他看到有机可乘,便以钦差大臣自居,骗取当地一群贪官污吏的钱财。喜剧用笑声谴责了贪官污吏们的丑恶嘴脸和卑污灵魂。赫尔岑说它是“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契诃夫《一个官吏之死》原文打印出来还不到一页半,译成中文也不过几百字。讲的是一个小官吏看剧引出的悲剧。他看剧时打了一个嚏喷,怀疑吐沫星子喷到了坐在前面的一位高官头上,便向那高官道歉。高官要看演出,没有太理睬他。幕间休息时,他又凑上前去道歉,高官也没太当回事。他回家以后,觉得那是高官生气的表示,第二天便到高官家去道歉,高官有许多来访者需要接待,拿不出很多时间来搭理他。高官接待完来访者离开接待室时,他又追上去道歉。道过歉回到家里以后,觉得高官像是怒气未消,便决定第二天再去道歉。这次高官真的被他惹怒了,认为他是无理取闹,把他赶了出来。 回家后,这个小官吏活生生地被吓死了。全文没有一句提到官僚制度,却用生动的形象揭露了这个制度的可怕。
    当然,推动思想现代化,不只是揭露反面现象,也可以从描写正面现象入手。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只写了一些农奴的聪明能干,却推动了俄国的废奴运动。高尔基的《母亲》写了一个母亲在革命斗争中觉醒的故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了一个少年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都鼓舞了不止一代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战时期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正面描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经历,却起到了推动反对封建包办、争取婚姻自主的作用。
    类似的例子有的是,不胜枚举。
    (六)
    那么,文学推动思想现代化,其创作的切入点在哪儿呢?
    首先是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去检验一切,分析一切,发现阻碍社会前进的思想障碍——任何社会要前进,都会遇到一些思想障碍。一个好的作家都同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他应该很敏锐地在一般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来。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独树一帜,引人注意,载入史册,万世流传。我认为,这里特别值得称道的有两个作家。一个是中国的鲁迅,一个是俄国的契诃夫。鲁迅不仅用小说也用杂文对生活里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大家都熟悉,不必多说。这里想说说契诃夫。他跟鲁迅一样,也是学医的,受过科学洗礼,具有浓厚的民主思想。他在1889年4月9日给普列谢夫的信里就写道:“我的目的是一箭双雕:既真实地描写生活,也顺便指出这生活是多么偏离正常标准。”他对生活的观察异常深刻,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看出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严重问题。同时他的写作技巧也是无比高超的。
    这样,他就通过一些平淡无奇的情节把专制压迫、固步自封、虚伪庸俗、猥琐自私、社会不公等生活里一些丑恶现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发蒙启蔽,震古烁今。像《套中人》《一个官吏之死》《变色龙》《醋栗》《带狗的女人》《万卡》《苦恼》《六号病房》等等,时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具有生动的现实意义。我觉得,我们现在非常需要像鲁迅和契诃夫这样的作家来清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思想障碍。
    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反思历史也是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以来发生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学家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哲学家也在进行睿智的反思。我们的作家应当跟上去,通过艺术思维发掘其伟大含义,汲取其历史教训,展示中国人的伟大心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的发展。可惜,真正称得上反思历史的文学作品并不多。我们只知道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郭建英的《战争的碎片》、白石冯以平的《从囚徒到省委书记》、龙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等为数不多的几部。如果跟俄国文学比较一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中国作家都还大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俄国1812年的抗法战争出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苏联时期的国内战争出现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1941-1945年间的卫国战争,只进行了4年,可他们的作家却写了将近60年,而且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新视角,新高度,新深度。2005年是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我看到过一篇短篇小说《胜利者》(作者是卡恰洛夫)。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但是当时被苏军从自杀边缘上挽救的一个德国少年几十年后却以慈善家的身份来访问苏联,而当年挽救他的那个苏军军官却在晚年饱受着贫穷的折磨。作者没有说什么,但小说的标题却让我们思考:究竟谁是胜利者?
    我相信,只要我们的作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用不了多久,一部一部的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恢宏巨著会相继出现在我们面前。
    (七)
    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国内文学家的责任,也是全球海外华人文学家的责任。在这方面,海外华人作家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这就是他们:
    ——眼界开阔。他们身居国外,通过跟其它民族比较,更容易看清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也更能看清中国人的历史。
    ——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写。
    海外华人作家是大有可为的。我觉得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创作特别是她的《第九个寡妇》的成功可以证明我们的论断是正确的。《第九个寡妇》写的是一个童养媳冒着危险把被打成恶霸地主遭到枪毙未死的公公抢救出来掩藏了三十来年的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王葡萄的感受和见闻折射了中国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我觉得这部小说对启发读者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是颇有帮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可以推动人们思想现代化的。
    历史上有许多作家的许多重要作品是在国外写的。 大家都熟悉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从25岁就侨居国外,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就都是在国外写的,包括上面提到的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谈到《猎人笔记》时他甚至说过:“我只知道,如果留在俄国,我一定写不出《猎人笔记》。”
    当然,在国外写作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国内生活的不够熟悉等。但是在交通便利的信息化时代,这些困难解决起来,可能不那么困难。
    (八)
    这里还应提到翻译。中国人之所以能意识到必须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得力于翻译的地方实在很多。中国老一代作家都很重视翻译作品推动思想现代化的作用。
    鲁迅从一开始文学活动就想利用翻译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而且一直把翻译作为自己文学活动的一部分。他不仅自己翻译,还推荐别人的翻译,他把翻译家比喻为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当有人贬低翻译时,他还挺身而出,为翻译辩护。巴金也把翻译当做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的武器。
    历史已经多次表明, 好的翻译作品不仅可以供作家借鉴,而且也可以直接鼓舞读者去参加变革行动。
    我想,翻译家在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他们应当选译一些可以帮助中国人完成这一艰巨历史使命的作品来推动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
    
    (九)
    总之,我认为
    ——推动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是中国文学应该走的一条康庄大道。鲁迅等许多老一代中国作家走的就是这一条路;
    ——推动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是中国文化界目前当务之急,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应为之努力奋斗;
    ——推动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吸收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精华创造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民主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昂首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创造出这样一种文化来,我们才能无愧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我们伟大的祖先。
    当然,推动中国人的思想现代化,只靠专家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出版家鼎力相助。当然更需要党政各部门的倡导和支持。
    我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用民主与科学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