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苗兴壮:梁漱溟中医文化早熟论与天启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苗兴壮 参加讨论

    中医学历史悠久,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它是中国人对付疾病获得健康的唯一依靠,当今很多人对中医的独特的功效仍然深信不疑,相对西医它在一些方面有自身特有的优势。但在近、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影响不断扩大,一些人对中医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对其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如鲁迅就在他的《呐喊》中说:“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药方,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1】。对于中医之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与中医的一些特殊性密切相关。
    梁漱溟对中医和西医都有所研究,他曾经试图沟通中西医,认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的疾病,并且都能取得治疗效果,所以必定是相通的。可是梁漱溟后来却发现“中西医竟是无法沟通的”,“因其是彻头彻尾不同的两套方法”【2】,中西医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他认为西医更加重视局部,而中医则是把握生命的整体。如何把握生命的整体呢?梁漱溟认为那些成功的中医家“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河?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3】。
    1.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
    对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主要来自这样现实,一方面中医中药在治疗某些病症上的疗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众多人接受中医的原因,如果真的像鲁迅说的那样中医中药根本没有疗效,那么中医早就被抛弃了,在一段时间内让一部分人受骗是可能的,但在长时期内让众多的人受骗是很难的。另一方面,中医虽然在治病实践上有效,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与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并没有实现接轨。虽然现代中医尤其是中药的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实验方法,但中医的基本理论仍然与现代科学难以做到无缝衔接。
    中医的“阴阳”“五行”等学说具有很强的早期自然哲学的色彩,它提供的是一个比较宏观的、高度抽象而又有些模糊的理论框架,不具有现代科学所强调的精确定量分析的特点。“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与古希腊的“土、气、水、火” 四元素说以及古印度的“地、水、火、风”之说都颇为相似,所以才有人认为中医是一种文化或哲学理论,而不是一种科学理论。传统中医在诊断时更多地依靠个人积累的经验,而不靠仪器设备和理化检验,因而也难以进行具有可重复性的实验,因为依靠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很难被其他人复制。
    我认为说中医科学或不科学都过于简单化了,传统中医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技艺,这一点梁漱溟说的有一定道理:“中国说是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4】。传统中医作为一种颇有应用价值的技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或者靠直觉灵感想到并通过实践证明有效的解决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医是一种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解释的技艺,不能简单地说中医科学或不科学,更不能说它是伪科学。
    技艺的特点是,其形成过程是实践在先,而不是科学理论在先,更多地依赖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或者只依靠较为宏观、笼统的理论指导而不是依靠精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古代有很多技艺都是实践在先的,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比如陶瓷制作技术、青铜冶炼技术等。当时人们从事这些技术操作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分子结构之类的化学理论,但凭借他们的经验却可以成功地制造出精美的瓷器和青铜器。中医作为一种技艺,所不同的是中医是一种比其他技艺更为复杂的技艺,因为中医研究的对象是高级生命这一更为复杂的现象。
    虽然技艺的特点是实践先于科学理论的解释,但这并不等于说技艺就不能被科学解释。陶瓷制造技艺、青铜冶炼等技艺在刚刚出现时,当时的科学也无法解释,但现在已经可以充分解释了,因此也没人说这些技艺“不科学”了,更没有人说它们是伪科学。
    2.中医技艺与天启
    由于中医这一技艺比其他技艺更为复杂,所以即使到了今天,现代科学仍然没有充分解释中医技艺中的各种概念和技术的机理,如经络,气,穴位,针灸等。科学之所以无法对其充分解释,从逻辑上讲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些概念可能真的不存在,是虚假的概念;另一种可能是,当今的科学发展的程度还不够,现在不能解释,不等于将来不能解释。从中医在解决很多健康问题的有效性上考虑,我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梁漱溟也认为中医和西医之所以无法相通,是科学发展的程度还不够,他说:“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5】。可见梁漱溟把中西医相通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科学的进步,如果只因为当下的科学理论不能充分解释,就断定某个技艺不科学,显然是没道理的。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中医还不能完全与现有的科学体系融合,就认为中医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认为它根本就不需要科学解释,这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有价值的,或者说有效的技艺,都必然包含着科学道理。不能因为暂时科学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就断定它不需要科学解释。如果只要遇到科学目前无法充分解释的现象或技艺就归入哲学,归入文化,这是一种偷懒和逃避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对中医的进一步科学探索。
    中医之难以解释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如果中医是一种完全来自经验的技艺,那么现代人显然比古代人积累了更多的同类经验,应该比古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可事实是,像“气”和“经络”这样由古代人提出的概念,现代人借助现代科学尚无法发现,古代人是如何发现的呢?对此我认为古代中国人这方面的智慧很可能来自天启,按照“唯物主义有神论”的观点,古人很多的智慧可能来自灵界更高智慧者通过直觉等形式给人的启示,用梁漱溟的话说就是“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梁漱溟在谈论中医时说:“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而是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他”【6】。中国古人之所以在医学上能够早熟和“一步登天”,可能就是借助了灵界启示这个“天梯”。借助这个“天梯”,古人们可以知其然,但却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当时还没有现代科学的各种概念,自然也无法将其纳入科学体系。
    2.中医学可能的突破
    我认为中医如果能够得到突破,能够实现与西医的完全对接,关键在于“气”和“经络”等概念的科学解释和实证,因为这些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至于“阴阳”、“虚实”、“寒热”及“五行”相生相克等只是表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相对状态和相互影响及作用,属于较为宏观层次的判断。而“气”和“经络”则涉及到更为基础的物质和能量层面,只有这种更为基础层面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更为宏观层次的判断的机理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也才有可能向更为精确化方向发展。
    有些人之所以认为中医不够科学,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中的这些基本要素还没有科学实证依据。如陈独秀就在他的《敬告青年》中论及中医时说:“其想像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7】。的确,即使在今天,现代科学还是没能给中医中的“气”和“经络”等做出满意的解释。
    但是,按照“唯物主义有神论”的一些观点,如果我们将来能够证实构成灵魂的“灵质”的存在,那么中医的“气”的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灵质”很可能就是中医学中的“气”,是构成灵魂的基本物质和能量(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唯物主义有神论与先哲思想的启示》)。如果“气”的问题解决了,那么经络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经络实质就是“气”在人体内运行的“路径”。经络不需要像血管或神经那样的实体物理结构,因为“灵质”具有高度的穿透性,类似于血管或神经那样的实体物质结构并不能限制或规范它是运行,它只按照它自身的规则运行,而不需要另外的实体物质结构的支撑。所以说经络只是路径,而不是管道。可以把经络比作飞机的空中航线,飞机可以按照这些规定的航线有规则的航行,但这些航线本身无需任何特别的物质结构的支撑。如果事实果然如此,那么企图找到经络的解剖结构必然是徒劳的。
    由此可见,如果将来人们能够揭开灵质之谜,那么中医的“气”、“经络”等概念也会得到透彻的解释,中医学也将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鲁迅,2005,《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438页。
    2梁漱溟,2005,《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27页。
    3 同上,129页。
    4 梁漱溟,199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34页。
    5 梁漱溟,2005,《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27-128页。
    6 同上,132页。
    7 陈独秀,1999,《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秦维红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30-3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