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承担着引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亟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树立具有民族传统和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 从民族教育思想的继承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和优秀的教育思想,《大学》就是传统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人们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它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之道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群体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从大学的起源和发展看,大学首先或者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无论大学的组织和形态如何变化,大学都是“以文化人”之所,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教化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所大学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上的所作、所为、所得,体现了大学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知。 从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发展大学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所以,谈文化自信,首先要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这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其次,谈文化自信要把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要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 再次,把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回顾历史,许多大学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困苦中昂首阔步、奋力前行,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本身的文化自信和广大师生所特有的自强精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学具有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和撼动的力量,其根源也在于大学所秉持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对大学自身文化发展过程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文化自信是大学精神之根,大学精神是文化自信之脉。 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实践 文化建设不能坐而论道,必须时刻践行。多年来,包括大连大学在内的高校师生通过对大学文化的探索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理念和实践体系。在以文化人、以文化事、以文化万物的理念引领下,以优秀文化为底蕴,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大学精神的培育。 凝练大学文化精神。首先,梳理历史,理清文脉。其次是形成核心的文化理念,理清文化认知体系。最后是凝练大学精神。经过十几年的文化建设,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理念和认识体系,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凝练并丰富了“立德树人、崇学笃行、兼容并蓄、创新超越”的新连大精神和“两会两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建成了以国家素质教育基地为代表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以纪念园、素质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化载体育人体系。 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学校持续开展“文化名人进连大”“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节”,开展院史、院训、院徽、院旗、院歌“五个一工程”等具有连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现已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演出”“一院一精品、一院一特色”的系列文化育人品牌活动机制。 深化大学文化理论研究。依托学校省现代大学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发动组织全校各专业教师参与文化理论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了一支文化建设研究队伍。学校也被辽宁省教育厅首批授予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和大连市精神文明建设单位。 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探索大学之道的历程。我们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才会执着地守望传统、开放包容,在传承精神中凝练特色。 (作者:大连大学原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