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学术专著和译著有《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俄国文化之魂——普希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诗的隐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生活中的果戈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解读俄罗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2008年11月6日,吴晓都研究员应邀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为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师生作了题为“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的学术讲座。 我今天的讲座将围绕三个关键词:俄国、苏联和普希金。普希金的地位与影响毋庸置疑,他是一位跨民族、跨国度的文化大师。《嘉尔曼》(又译作《卡门》)是法国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的主要代表作。梅里美则是与普希金几乎同时的著名小说家,他极为欣赏19世纪俄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家及作品,尤其关注普希金。正是普希金创作的传奇长诗《茨冈人》启发了梅里美,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卡门》。《茨冈人》在国内最早是由瞿秋白先生翻译的,它借文明之子阿乐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暗示了代表俄国贵族社会中“多余人”形象的男主角阿乐哥想要逃离资产阶级文明、到自然的怀抱中找寻理想归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该剧展示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明人内心的困惑,结局是对浪漫主义幻想的终结。19世纪丹麦著名的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俄国印象记》中曾经专门谈到普希金对梅里美的影响:普希金的“《茨冈人》最为优秀。茨冈姑娘的形象无拘无束、清新可爱,和缺乏道德力量的阿乐哥对比,给人极为强烈的印象,后者逃离文明却随身带来了它最可恶的罪恶之一──忌妒,把曾经爱过的人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普罗斯佩·梅里美曾经译过这首诗,可能正是这一首优美的诗歌为他提供了杰作《卡门》的主题思想。”我认为勃兰兑斯的分析判断是有理的,如果说普希金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了最初的创意,梅里美将它在小说的领域进行了升华,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则是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一、人民之子:诗神普希金 我1990年曾到莫斯科大学俄语教学法科研中心访学,它现在已经更名为苏联普希金俄语学院。我发现俄国人非常喜欢普希金,在俄罗斯以“普希金”命名的景物不计其数。这种现象背后是有着深层原因的,虽然俄罗斯的文明起步很晚,但在近三百年的历史里,它却达到了世界文明辉煌的顶点。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当属俄国,鲁迅先生认为俄罗斯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他创作的《狂人日记》就深受果戈里的影响。而普希金则是传入中国的俄国文学第一人,1903年他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的译文在国内出版,这也是介绍到我国来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虽然俄罗斯文学起步晚,但也留存有像《伊戈尔远征记》这样的精品,这是一首写于12世纪末叶的俄国古代英雄史诗,但这些对整个社会、整个文化界的影响远不及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现代文化和现代语言的奠基人! 普希金登上诗坛是在18世纪的感伤主义之后,他出生于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彼得大帝用一瓶伏特加换来的黑奴,因为他身材高大,所以成为了沙皇的贴身侍卫。普希金身上的黑人血统十分明显,他皮肤黝黑,拥有非洲人的短卷发。他从小就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成长,叔叔和父母都是文化贵族,家中藏书丰富。普希金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是一个酷爱读书的神童。19世纪初期法国文学风靡俄罗斯,普希金因为精通法语,因而得到了“法国人”的绰号,此外他还懂得德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对蒙古文化他也有一定的了解。我认为任何一个成熟发达的文化,它的起源、构成都不会是单一的。和有“音乐上的普希金”之称的柴科夫斯基一样,普希金也是学司法出身,最后弃法从文。普希金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写诗的天赋,16岁的时候为中学考试创作了长诗《皇村回忆》,并在升级考试时当众朗诵该诗,受到著名诗人杰尔查文的高度赞赏,从而一举成名。他的这段经历使我想到了我国中唐时期一位同样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乐天同样是少年成名,也是在16岁的时候,他只身前往京城拜谒当时的诗坛泰斗顾况,被调侃道:“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等顾况看到《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惊奇,不禁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使年轻的白居易从此诗名大振。 俄罗斯音乐之父、俄国古典民族音乐的创始人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虽然只比普希金小五岁,但他也尊普希金为老师,他的很多歌剧都是根据普希金的诗篇改编而成。我认为作家分为两种,一类是活在文学史中,一类是活在人民的语言里、生活中。真正的大师是活在民族的生活里,活在语言里,活在文化中的。走到苏联的每一座城市里我们都能与普希金相遇,他活在民族的现实当中,活在人们的灵魂深处。 普希金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他积极地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模仿民歌创作歌谣。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对民间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希金号召作家到农贸市场去学习语言,他认为人民大众是作家的母亲,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是作家们创作的源泉。普希金本人对劳动人民的语言也是烂熟于心,创作当中更是信手拈来。这与后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既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是“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各个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是俄罗斯人民生活里的知音,从童话开始,他的创作就给各个年龄阶段的俄国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情诗“我曾经爱过你”——“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爱情观,更是受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喜爱。 青年时期的普希金结交了一批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他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的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普希金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现实的挫折是从他的南方时期开始的,十二月党人的挫败、流放接踵而至,从这时候起他作品中的现实光环不断加深,开始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创作。 二、百科全书:《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被别林斯基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1878年,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将其改编成同名歌剧。小说全面展现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视野十分广阔,和《上尉的女儿》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普希金为此作花费了七年的心血。它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他也是俄国文学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小说虽然以男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名字命名,但最重要的主人公实际上是女主角达吉雅娜,她是与奥涅金相反的正面形象,被称为是俄罗斯妇女的圣像,完美女性的理想形象,是圣母的代表。对女主人公的塑造是与普希金的个人经历相关的,达吉雅娜出生在具有法国文化背景的地主家庭,奶娘是她最亲近的人,她向往过那种淳朴的生活,纯洁善良而又多情,这些都与普希金自己十分相似。作品的男主人公贵族青年奥涅金曾有过一段和一般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生活,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虽然他对时代和社会感到不满,但是却又不肯亲近人民,加入革命,因此始终找不到出路,只是在革命者与反动者的夹缝中挣扎,是典型的多余人,一个负面人物。为了逃离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奥涅金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在这里他认识了达吉雅娜。奥涅金误解并拒绝了达吉雅娜对他的真挚感情,厌倦爱情的奥涅金因此错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段纯朴的爱情。 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人的苦闷,且也涉及当时的经济状况。马克思常常从文学作品的内容着眼去考察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他曾经提到《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经济著作,从中可以了解当时俄国的货币情况。马克思是从五十岁才开始学习俄文的,他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值得敬佩。《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在艺术上却颇有特色,普希金以高度简洁凝练的笔法刻画人物,展示生活,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是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普希金的诗篇篇篇都很优美,再如那首著名的《致凯恩》“我还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你在我面前飘然的出现,//宛如纯真的美的化身,//宛如瞬息即逝的梦幻。”普希金不愧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虽然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中还存在后现代的特色。“新的情节是艺术家本人的登场”,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观点。但是后现代的一些主张在过去其实就曾经出现过,比如后现代的反讽、作者的出现等等。在《叶甫盖尼·奥涅金》里,作者作为奥涅金的朋友就经常出现,时刻提醒着读者他的存在。后现代的法则前人有所运用,再次说明各种流派并不是无源而生的。该诗注重细节的真实,这点与恩格斯后来强调的典型论相契合。连托尔斯泰都承认:普希金是我创作上的父亲。普希金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手法对后人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历史长诗:《青铜骑士》 普希金晚年创作历史题材,我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青铜骑士》。青铜骑士是彼得大帝的雕像,其实这首长诗写的是圣彼得堡的历史。普希金对彼得大帝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推崇彼得大帝的文化改革,另一方面他也对彼得大帝用暴力的方式全盘西化有所不满,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彼得大帝进行强制迁都,彼得大帝的法律是鞭子建成的。《青铜骑士》的副标题是“彼得堡的故事”,写了圣彼得堡的建城史。俄罗斯的发展经历了四大历史时期,从基辅罗斯到沙皇俄罗斯,到苏维埃俄罗斯,再到普京俄罗斯。普京对待苏维埃解体的问题立场很坚决,他认为那是一个足以与美国抗衡的无比辉煌的时期,在处理民族和国家的问题时一点也不能含糊,如果当时是他执政,即使是爆发战争,他也绝不会让苏联解体。 圣彼得堡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是建筑的博物馆,它是俄罗斯从宿敌瑞典那里夺来的。普希金是一位具有历史眼光的诗人,他曾经创作了《彼得大帝史》,可惜英年早逝没能写完。普希金持有的是一种朴素的历史观,他坚持为人民而歌唱,与人民持同一立场。普希金评价他的《青铜骑士》说,“我在残酷的时代为进步青年歌唱过自由”,他认为要想写成伟大的作品,即使是在困难时期,作者的心灵也要与人民在一起。 普希金去世时年仅38岁,他的死与自己美丽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有关,这位俄国第一美人社交能力极强,因此普希金被人们取了一个极具污蔑性的绰号“绿帽子团长”,最后这位伟大的诗人在与情敌的决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深感痛惜,他们感叹道“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因为政府禁止决斗,这件事被当作刑事案件处理,因而普希金的葬礼十分凄凉。普希金将俄罗斯文学变为全民的文化事业,在《文学报》的刊头至今还印有普希金和高尔基的肖像。普希金是俄罗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他将文学作为人民心声表达的平台,改变了已往的个人书写,发挥了文学的政治功能,文学对他而言是正义的社会事业。因此普希金是人民的知音,在这一点上他与中国诗人白居易十分相似,他们都善于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作品在思想情感和语言艺术上都很通俗。列宁也说艺术属于人民,作家必须充分了解人民的情感需要。 四、世界诗人:普希金 从屠格涅夫的时代起,俄罗斯人就开始使用普希金式的语言,普希金是现代语言、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普希金离世界读者很近很近。1749、1799和1899年是三个很特殊的年份,恰逢四位文学巨匠的百年周年,分别是纪念歌德诞辰250周年、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和纪念海明威、巴尔扎克诞辰100周年。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纪念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包括文化部长、中国作协在内的各界人士都参与了此次大会。同时在其他城市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如中山音乐堂有普希金诗歌朗诵会等等。抛开政治的因素,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切都说明普希金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作家。 要想了解普希金的艺术魅力,必须去读他的作品。但是《普希金全集》对于并非专门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人来说过于浩瀚。我们要读的主要是他那些经典性的著作,比如他的浪漫传奇《茨冈人》,他的那些小说作品,普希金是用诗歌写作小说的为数不多的大作家之一。学习俄罗斯文化要从读普希金的作品开始,普希金既传承了悠久的文明,又开辟了未来的道路。很多人都从普希金的作品中汲取了养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学习了普希金的小说《黑桃皇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莫斯科大火和彼埃尔刺杀拿破仑的情节都来源于普希金的创作,他们只是在普希金搭建的俄罗斯建筑上添砖加瓦。此外,普希金还开创了新的小说传统,如庄园小说。 普希金也是一位注重道德的诗人,这里我们以《驿站长》为例。巴金的夫人萧珊女士曾经翻译过这部短篇小说,过去我们对它的理解是:贵族对下层人士的迫害。这篇小说的大意是,在一个小城里,驿站长与自己的女儿相依为命,后来他的女儿嫁给了一位骑兵上尉,并随着丈夫去了首都。老人害怕自己的女儿婚后受到不好的待遇,就前往首都寻找女儿,结果却发现女儿的婚姻生活很美满,但最后贵族军官却将自己的穷岳父赶出了家门。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里写道,女儿走时虽然哭但也心甘情愿,这实际上探讨了这样一个道德问题,当受到物欲的诱惑时,能否守住亲情的底线。女儿与父亲相依相伴,按理说父亲年老时,她应该守在父亲身旁照顾他,但驿站长的女儿却选择了远嫁他方。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道德题材和女性主义题材的奠基者,从普希金起,俄罗斯文人笔下开始出现了正面的女性形象。 五、现代性与民族性 为什么柴可夫斯基被我们称为音乐界的普希金呢?让我们先回到人们关于斯拉夫传统和西欧派的创作理念争论的问题上,我认为如果普希金还活在世上,这就根本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要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既吸纳先进的文化,同时又发掘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柴可夫斯基和普希金一样,都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柴可夫斯基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潮流的杰出代表,他既有深厚的德国音乐功底,又积极吸纳民间音乐,他曾经改编过五十余首民歌。普希金也是先进的西欧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那么在普京时代之后,也就是在当代的俄罗斯,普希金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是一种具体的现实存在?1999年是普希金年,人们说普希金才是我们的亚历山大一世(俄国著名沙皇)。只要是关心俄罗斯的前途,了解俄罗斯文化的人,都认为普希金才是他们的引路人。普希金创办的《文化报》至今还在发行,他的作品被改编成歌剧、话剧、电影等各种形式,应该说普希金的题材到今天仍然没有缺位。普希金是活在俄罗斯当代生活中的,直到今天人们仍旧经常引用他的话。有人认为叶利钦给民族带来了自由,但当俄罗斯碰到经济危机时,报纸的头版上醒目地写着“没有钱自由也没有用”。当人们欢乐或悲伤的时候,都会想到普希金,普希金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他就像中国的屈原、苏轼一样,是人们的心灵鸡汤。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主讲: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吴晓都 整理:王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