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从事文艺批评需用什么样的标准?应当看到,继有过关于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等诸多论述之后,有关文艺批评标准的最新表述是“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在运用文艺批评标准去评判和鉴赏具体的文艺作品时,有一点需要考虑,这就是中国公众、艺术家及批评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习惯于运用自身的本土美学传统尺度,也就是把自己的喜好投寄给那些令他们感觉有兴味蕴藉的文艺作品。如此,发掘和重建文艺批评标准的中国本土美学传统基础,就是需要做的工作了。 探寻文艺批评标准的美学传统基础 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美学传统基础,不少论者都有过探讨。我倾向于找到这样一系列关联性概念、命题或范畴,它们既来自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及艺术传统,又能在当代世界多元艺术竞争格局中有效地传承、复活或再现中国艺术的本土特性。对此,我想指出其中之一就是兴味蕴藉一词,当然还应有其他若干概念、命题或范畴。兴味蕴藉是由古典的“感兴”、“兴感”、“兴会”、“诗兴”或“兴象”等相互关联的词语丛所生发出来的概念。兴味和蕴藉两个词语,本来古已有之,它们在这里被组合起来成为一个词语,正可以表示中国人对文艺作品的兴味及其蕴藉性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殊喜好和追求习惯。由于注重感物类兴或感兴,从魏晋时代起至今,中国艺术批评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批评体制及其价值尺度,这就是:凡是优秀文艺作品总具有令人兴起或感兴的意味,并且这种兴味可以绵延不绝或品味不尽。这样,兴味蕴藉,也称余兴蕴藉、余意蕴藉或余意不尽等,是指文艺作品所蕴蓄的感兴意义会对公众产生超出一般时间长度和意义繁复度的深厚意味。 注重兴味蕴藉,就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身心勃兴,是指文艺作品应能让受众在身体感觉和心灵陶冶两方面都产生兴奋和愉快。这意味着优秀文艺作品总会让人们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都处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特殊的兴起或兴奋状态中,获得超常的身心愉悦。第二是含蓄有味,是说文艺作品的兴味不必过于直露或直接,而应当含蓄或蕴藉,而这正是衡量文艺作品的艺术成就的重要尺度。第三,与含蓄有味相连,余兴深长是指文艺作品应当在时间上和味道上都拥有让观众延后一段时间持久感发和反复品评的特殊的兴味。这几方面之间其实并无精准界限而是相互融合和贯通一气的,分拆开来只为论述兴味蕴藉之特质之便。 兴味蕴藉品质的当代意义 兴味蕴藉作为中国文艺作品的本土美学传统基础的独特性,只要同欧洲文艺作品的隐喻特征相比较,就显得更加鲜明了。欧洲或西方文艺传统的独特性之一在于崇尚隐喻的作用,其实质在以甲暗示乙,相比而言,中国文艺传统则擅长于推举兴味蕴藉或感兴的作用,其特质就在于“联类”、“类同”或“类比”性思维原则的运用。也就是说,与西方更突出隐喻的作用不同,中国人并非不主张隐喻,而是相比而言更强调感物类兴,兴而生辞,兴辞成文,也就是突出兴或感兴的作用,进而必然把兴味蕴藉视为自身的本土品质的标志。 假如兴味蕴藉作为中国文艺作品的本土美学传统基础,确实在当代具有一种世界性意义或普遍价值的话,那么,它就应当在无论面对哪种艺术类型作品时都具有批评的有效性;同时,它也应当在面对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中国文艺作品时都能充当一把有效的美学阐释标尺,甚至可以引导文艺家或观众去创作或鉴赏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可以具体地说,按照这把本土美学传统标尺,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无论何种艺术类型、也无论古今,都应当总是具备身心勃兴、含蓄有味和余兴深长等兴味蕴藉品质。 从兴味蕴藉看当前文艺现象 如今,特别是在“平面化”、“浅薄化”或“非深度化”已然成为当前艺术创作的浩荡激流的情形下,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或文艺评论的价值尺度中重建兴味蕴藉这一本土美学品质尺度,自然就有其具体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重建文艺批评标准的兴味蕴藉传统基础,有助于对当前中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两种极端现象做出一种评判和选择。这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脱雅而随俗的作品,颇有普通公众人缘但却受到文化界质疑甚至狂贬;另一种是入雅而脱俗的作品,远离普通公众趣味而仅仅投缘于少数文化人(其中也有分歧)。以电影为例,前者的代表有《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等,后者的代表有《钢的琴》《一九四二》《心迷宫》等。对待这种现象,文艺批评界也可以有而且确实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对脱雅而随俗的作品持认可态度,认为它们贴近当代公众的生活诉求和审美趣味,“接地气”,具有时代气息,满足了普通群众的审美需求,甚至在中国艺术与好莱坞之间的影院肉搏战中承担了文化抵抗的主力军的重任,从而即使有诸多不足也应予以宽容;另一种是对当今艺术时尚潮及其浅薄持强烈的反感或拒斥态度,认为它们患有“文化幼稚病”,令人反感到只能拒绝去影院或拒绝观看电视剧的地步,不如深深地缅怀往昔高雅文艺作品所唤起的美感及深度思考。无论选择上述两种极端态度之哪一种,都可以激发起足以令人满足的共鸣声浪。 对文艺批评界来说,上面两种选择固然各有其合理性,但与之不同的第三条道路也可以探索,这就是重新伸张中国文艺作品的本土美学品质即兴味蕴藉。去年的电影界除了上述两种极端现象外,还存在第三种现象,这就是雅俗兼容的影片,例如《老炮儿》《战狼》《滚蛋吧!肿瘤君》《师父》《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和《破风》等。它们既有那些脱雅而随俗的影片所具有的某些时尚元素,更在其中包含了一些深度不同的价值蕴藉,因而就体现了兴味蕴藉的美学传统品质。《滚蛋吧!肿瘤君》叙述一则发自主人公熊顿的年轻生命本真处的悲喜剧体验,自有一般虚构作品所难以比拟的兴味蕴藉魅力,尽管它的叙述方式伴随动漫、喜闹等诸多时尚元素。《烈日灼心》叙述三个结拜兄弟潜隐在城市不同角落而协力抚养一个孤女的故事。开出租车的杨自道总是乐于助人,但从不接受记者采访;协警辛小丰能力突出,有过除暴安良的义举,却居然没想过晋升;渔排工陈比觉更是满足于整天照料孤儿的生活。当警察伊谷春及其妹妹伊谷夏碰巧介入时,三兄弟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骤然荡起波澜,随即发生了一连串令人无法预料的变化,直到牵扯出一桩曾轰动一时的命案,导致他们的命运被改变。这三个有过恶行或罪行的青年的自我赎罪过程,牵动和拷问着公众的心灵。无论是脱雅而随俗的作品还是入雅而脱俗的作品,最好都应致力于兴味蕴藉品质的营造,这应当是文艺批评标准得以落到实处的本土美学传统沃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