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诗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重视、日渐完善的一门新兴学问。随之而纵深研究的"剧学"以及"诗学"与"剧学"融会贯通的"剧诗学"是尚待建构的多元性、边缘性、前瞻性,充满活力与挑战性的文学理论新学科。因为"戏剧体诗歌"即"剧诗"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理论的基石,富有几千年诗歌与戏剧文学传统的华夏民族,自古迄今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剧诗"文学作品;如今又与西方"诗歌体戏剧"即"诗剧"文学汇流在一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美不胜收的表演、造型、语言、综合性"剧诗学"主潮,日趋活跃在当今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网络文学之中。然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艺理论还相对滞后,不能认识、诠释与解析"剧诗学"此种跨文化、跨文学、跨艺术的新兴文体学科。故此需要在继承中西传统诗学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化进程,以逐步建立包容诗学、赋学、词学、曲学、剧学、影视学与网络学在内的新兴"剧诗学"文化理论体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强先生顺应学术潮流之大势,在《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民族戏剧学》、《论华夏民族乐舞的发生与传播》、《20世纪西域戏剧文本的发掘与研究》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又推出一部新的学术专著《中外剧诗比较通论》,此书分上下两册,约90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出版,这无疑是对方兴未艾、日趋重要的剧诗研究与"剧诗学"建构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剧诗"或"诗剧"之称谓借鉴于西方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文学理论,后来被意大利文化学者维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所理论阐释。此种文体原本指在"史诗"基础上所产生的"诗歌体戏剧",诸如古希腊悲剧、英国莎士比亚诗剧、意大利、法国歌剧与现当代的音乐剧。但就其文体本质与特征来审视,"剧诗"更适用于建立在抒情与叙事诗歌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戏剧体诗歌"。故此"剧诗"的称谓最早由文学理论家王国维、闻一多所引进,后由戏曲理论家张庚、苏国荣、沈达等人所论证与倡导,遂受到戏剧文学界的广泛认同,并逐步设立用以研讨中国叙事诗、古典戏曲、民族歌剧与诗体影视文学理论的新兴学科"剧诗学"。 中国传统"诗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与底蕴。自古代先秦时期的《尚书》、《周易》、"诸子百家"、"老庄哲学"、《乐书》、《乐论》、《乐记》、《诗大序》等,以及魏晋时期的《典论》、《文心雕龙》、《文赋》、《诗品》等,唐宋时期的《诗式》、《诗说》、《诗话》、《二十四诗品》、《瀛奎律髓》等,明清时期的《诗薮》、《曲律》、《原诗》等,一直到近现代的《饮冰室诗话》、《人间词话》,当代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国诗学思想史》、《中国词学批评史》等传统诗学理论,以其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不断证实中国传统文学及理论的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诗学基础上建立的"剧学",因有机地综合进大量赋学、词学、曲学的有关文学理论,故显得更有民族文化性、民间文学性与文艺实用性。自唐宋时期的《乐府杂录》、《碧鸡漫志》等,元明清时期的《录鬼簿》、《青楼集》、《南词叙录》、《曲论》、《曲藻》、《曲品》、《顾曲杂言》、《闲情偶寄》、《梨园原》、《艺概》等,以及近现代诸多古典文学戏曲理论家对古代文论、诗学、剧学理论的发掘、整理、研究而逐渐清晰而系统。尤其是王国维的《唐宋大曲考》、《宋元戏曲考》与吴梅的《顾曲麈谈》、《曲学通论》等理论著述,使之"剧学"日渐成熟并初步创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理论学科。 于二十世纪末与新世纪初,张庚在国内外专家学者"诗学"与"剧学"理论相融合的基础上,于《秧歌与新歌剧》、《戏曲的形式》、《关于剧诗》等论文基础之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剧诗"的崭新文体的概念,遂与文艺界同行所编纂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戏曲艺术论》等理论专著中又提出建立"剧诗学"的理论构想。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发展与尚待学术建构的必然需求,是中华民族诗学现代话语系统重建的必要学术举措。中国传统"诗学"与现当代"剧诗学"理论研究是基于传统的文学理论考据学与现当代世界范围流行的文学理论各体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界、边缘性文学理论学科探索与研究,因为大量涉及到古代与现当代各种文学与艺术文体的交叉学问,又涉猎许多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学理论的互换与借鉴,故此有着浓重的跨学科、跨国度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特色,并有着相当的学术理论难度。 虽然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文学理论界频频论及中国诗学、剧学与剧诗学,但是因为有许多著述或生搬硬套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有关术语、概念;或简单地罗列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散乱、浅薄的只言片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杂乱堆砌、食古不化之学术弊端。尽管于新世纪之交,出现大批有关论述诗学、赋学、曲学、剧学、影视学等各种文体的著述,但多为独立作战,各行其是的松散状态,未将此门综合性学科之间的文学艺术理论关系打通与整合,故多停留在低层面、浅层次状态。现实与未来的"剧诗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需要的则是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高质量全景观式的学术研究。 《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以历史学与未来学的观点,回顾与梳理中国传统"诗学"之经学、赋学、词学、曲学以及"剧学"、"剧诗学"理论形成的道路以及历史上有关文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的文学理论方法来实证与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与剧诗学的概念、定义、内涵、外延、基本观点与分类,研究与确定其相关的文学艺术与学术理论价值;再有逐步阐明传统诗学向现代剧诗学文学理论嬗变的转换机制与过程,以及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向与走势。借此业已成熟的学术理论成果来指导当前方兴未艾的"剧诗"文学艺术实践。此课题拟定从历史宏观与现实微观相互交叉的学术视角全面、系统地实证与探研中国传统"诗学"与"剧诗学"理论,即从古至今由基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之上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抒情诗、叙事诗、民间说唱、大曲、佛曲、赚词、变文、词令、诸宫调、散曲、宝卷、杂剧、南戏、传奇、地方戏曲、歌舞戏等,以纵向历时性方法来研究与其相对应的文学理论演变史。另外则横向共时性地探讨中国原生的还有从西方引进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歌剧、交响诗、影视文学等之间的文学理论交流现状,以求梳理清楚人类这些传统与现代文体复杂而生动的融合关系。在此过程中,尤其重视"诗歌"中叙述体抒情诗歌如何向代言体叙事诗歌转化,"戏剧"中诸宫调散曲向戏曲剧曲演变的悬而未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古代异域胡诗、胡文、胡曲、胡戏以及西方现当代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诗、电影、电视、网络文学的输入与华化的理论依据,为此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学与剧诗学的新兴文学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体种类繁多、艺术特色鲜明,尤其是传统诗学、赋学、词学、曲学、剧学所对应的诸多古老的文学艺术品种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对于这些日渐衰落、濒临灭绝的弥足珍贵的物化形态的抢救性保护以及相关的极为微妙的文学理论研究显得非常紧迫与重要。对中国传统诗学与现代剧诗学、发生学、关系学的文学理论的探索,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热烈关注的前沿与尖端课题,此学术领域尚有许多待开发的处女地,需要我们辛勤耕耘,努力劳作,争取收获。由此而获取的学术成果方可有效地丰富正在历史转型的中国文学史、批评理论史、文艺形态学、美学等有关学科形式、内容与理论。并能为中华多民族文化关系史与世界文化交流史以及国别文学艺术发展史提供大量学术资料与佐证。 中华民族自古迄今有着巨大的兼容并蓄的气度与广征博收的能力,在历史上对世界各国原始文化与各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接纳,如今又对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西方现代文体及文学理论选择性地吸收即为明证。李强先生继承王国维、闻一多、张庚等先生的学术思想,借助中西有关文艺理论逐步梳理清楚中国诗学、剧学与剧诗学孕育、产生、形成、发展的脉络,搜寻中国文化历史上一些失落的重要学术环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以新的比较学考证方法与传统文献检索考据相结合的理论方法论证来拓宽新的文学艺术视野,积极有效地促进传统的、现当代的尚待继续培育新的"剧诗"文体与"剧诗学"理论尽快成熟与发展。 原载:福客民俗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