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和动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建忠 参加讨论

    王志清教授的又一本著作即将问世。
    志清多才,既能搞研究,出书,写论文,又能创作。他的文学创作颇有特色,报告文学、散文诗、古体诗赋,都有成就,出版过《心智场景》、《魂泊昆仑》、《心如古铜》等。他的散文诗,我最喜欢,其中有一首是写屈原的,有意味,心里很有些认同。《心如古铜》还获得“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化”诗歌一等奖。
    志清做研究,肯吃苦,悟性强,出手快,大论文一篇篇出,近三年每年均有近十万字的文章见诸各期刊,弄得好多人反应不过来。
    志清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唐宋,近年来的成果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关于王维的研究,二是山水诗的研究,均成系列,先后出版专著《纵横论王维》、《盛唐生态诗学》。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聚会,师弟王美春带来两本《唐代文学年鉴2004》,说是出差在南京的书店购得,一本送志清兄,一本送我。回来翻阅发现,《唐代文学年鉴2004》里有三篇“综述”论及志清的研究,其中“一年论文摘要”转载志清的论文《自然环境的生态优越与盛唐山水诗派的生态取向》。后来又看到《唐代文学年鉴2005》“一年论文摘要”转载其论文《“王维模式”的文化诠释》。2005年我们学科申报硕士点,我请他做“唐宋文学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与我们一般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不同的是,志清还做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并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分会副秘书长、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等。他的《〈野草〉的文体颠覆与辨证》、《现代诗学创建的人文品格》、《香港散文诗的艺术实力与生命精神》等论文颇有影响,其中《〈野草〉的文体颠覆与辨证》发表在专业的《鲁迅研究月刊》上。
    有人说,志清是师院引进的才子,此话不假,当时他任南通市委《沿海经济》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但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志清也是通大的“元老”级人物了,他早在南通师范学院的前身之一——南通教育学院任过教,还执编过《南通教育学院学报》;再之前,他在中学执教。他的经历与一般学者不同,其知识结构也与一般学者不同:中学、大学;学校,机关;教学,编辑;教师培养,教师培训,而且也是本阜文化界知名人士,报章频频刊文,电视台常常露脸,其视野、见地、气质、影响力自有不同于“闭门苦坐”者的地方。
    我佩服志清的多才,他所做的事,我只能从事其中之一,专注在古代文学的开拓上,而他每一样都有兴趣,每一样均有成就。
    关于研究方法,在本学科也是有传统的,严迪昌、吴功正、徐应佩、姜光斗、顾启、金志仁、沈继常诸先生,本来就是各有专攻,造诣精深,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当年中文系开过四届全省同行出席的学术报告会,分别是1979年、1982年、1984年、1986年,在省内有一些影响。在第四届学术报告会上,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姜光斗教授,在大会作了“主题发言”,针对当时“方法热”的争论,提出兼容并包、各显神通的观点,认为考据、义理、鉴赏、资料均可做出成绩,受到大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如今,本学科已经发展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政府“十一五”重点学科,既分方向又分时段,阵容较大,教授数、博士数亦不在少,但这一传统、这一观念仍有继承、弘扬之价值。对每一种方法、每一种路径、每一种探索、每一种追求,不存在区别与判断,只要做出成绩就“OK”,都是最好的。关键是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可以用一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法,方法没有优劣,角度没有高下,重要的是取得进展,取得实绩。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而言,我们所说的取得成绩,也是多方面的,发现新材料,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采用新方法,都值得肯定。
    基此,志清教授的新著《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可以说是贡献多多:
    他认为,德本精神,一直就是中国诗学的内核,是中国传统批评话语建构的基础,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追求的一种永恒范式。
    他认为,德本批评,不是伦理批评,也不是道德批评,更不是社会批评,而是以德本精神为起点、为旨归、为形式,主要是求解作品中的德本精神的文学批评,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等伦理价值。
    他还强调:诗学的德本批评,研究的对象是诗学,重在诗学的阐释,即使也研究人伦、道德、社会等,也是出于诗学的目的,是对文学进行伦理和道德的客观考察并给以历史的辩证的阐释,重在从历史、人文的意义上来研究诗学。
    ——坦率地说,志清教授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德本精神”的研究,我知道很有影响,比如《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均有转摘,还获得过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但就其内涵而言,我还是不太熟悉了解,这次为了写序,认真读了志清的大著,才眼界大开,知道志清究竟在研究什么?意义价值如何?看来即使在同一学科,互相切磋,不断交流,还是非常需要的。为此,我想建立一个学科学术研究报告制度,以加强沟通,互相促进。
    该书在方法上,亦有卓见。他提出:打通古今悬隔,弘扬新的人文理性;融汇中西两极,建立新的批评话语体系;消弭美善二元,确立新的价值评价体系。
    当然,我最喜欢本书的创新理念是:
    学术研究不是仰人鼻息的、看人脸色的被动揣摩,也不能放弃对智慧的追求,而是一种增值性的生产;
    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生命的读解,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刚刚读罢志清的新著《盛唐生态诗学》,我更坚信了一条: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和动力。愿与志清兄共勉!
    是为序。
    2007年6月2日于南通枇杷居
    《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