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作为思想的路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冯欣 参加讨论

     自从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介到大陆之后,现在,在书店的书架上以关键词为名的书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些后来的关键词书籍与威廉斯的《关键词》在旨趣上颇不相同。威廉斯考察的是日常社会交流活动中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是我们在进行思考和价值判断时无法离开的,威廉斯试图通过考察它们的语义源流和用法演变来洞识隐藏在词语背后的社会意识变化轨迹,从中找寻意识形态的痕迹。这与威廉斯提倡文化研究时的立场有关。后来的关键词书籍大都是围绕特定学科,把学科内理论术语作为关键词条目,在详尽考察术语的演变轨迹中把握理论思路的脉络走向。在某种意义上,这刚好与威廉斯提倡文化研究的初衷刚好相反,一个是把理论视角向社会边缘阶层扩展,把原来理论根本不关注的东西作为一种最为关键的对象来研究,一个则是理论学科内部的溯本源流。
     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批评的世纪,人文领域的理论变革层出不穷,一个思潮接着一个思潮,一浪未平,一浪又起,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可谓壮观。每一个新的思潮、新理论思路的产生,伴随着一批呼吸与共的新术语。有些比较极端的学者自创新词,以示正听,但这种情况总在少数,大部分的情况是旧瓶装新酒,古老的词汇在那些理论大师手里发出新的光泽,引导人们走向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全新的理论世界,所以它们也就成为了“关键词”。不过,在一个外行人,或者入门不深的初学者,林立的术语无异于一堵思想的墙壁。在日常的阅读里,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的了解,一个突兀而出的术语往往就在一篇文章、一个句段中围起一堵围墙,让人不得而入,绕门而过。汪民安在他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49.50元)前言中把这种情况解释为词语的深渊。这样的比喻夹杂着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在中国当代环境下,它似乎隐隐带着一个沉浸于西方理论话语世界的学者不自在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每个词语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个巨大的世界,它牵涉到思想史、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对于一个不内在于西方文明的外来者,却又为之深深吸引,急迫地需要完全进入那个文明的当代最新思想截面的人来说,他在登堂入室的时候,这种恐惧好象很难避免。事实上,我更愿意用另一个比喻,那些词对于登堂入室者来说,意味着一个纯然全黑的世界,同时,它也是一个思想的路标,它向你提示那样一个世界的存在。
     这本《文化研究关键词》收录的是我们在进行二十世纪理论阅读时,常常会碰到的术语。这些词是从西方的语境下产生出来,是西方学者洞察和体认自身思想生存境况的产物。它们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标志的前面我们当前面临思想和精神危机,标志的背后则是西方数个世纪乃至上千年以来西方思想绵延。通过这种词的隐密“传记”,我们可以比较迅捷地进入到每个词的历史和当前语境,使得我们对思想传统的洞察和体味,有了更多的空间。词语也是有生命的,它会在特定的时机下被激活出来,焕发出生机,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准确地为我们对于世界某种尚处于混沌的认识找到一个准确的基点,为那些内在的压抑找到一个表达的出口。这样的词是有力量的。但这种力量往往是历史性,这种力量的强度不可能会在所有的时代都持续下去。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我们自身与世界的交互作用再度发生变化,那么这些词的又不够“准确”了,因为我们变了,世界也变了,于是,又进入新一轮的词的繁殖过程。编者在谈到选择标准时说,他是取决于“它们在今天被谈论的频率”、“它们在今天文化理论领域的重要性”来收录的。事实上,这种“频率”和“重要性”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族群那里,都不一样。但我们似乎只能这样来做,虽然我们纷纷谈论已经进入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时代,但核心的理论话语生产的主导模式依然是以西方的模式在进行的。什么时候在类似这样的关键词书中,出现一些产生于我们自身文化领域的、对于我们的文化现实有着强大的贯穿力量的词语,这是我看这样的书时,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当然,那已经属于另外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问题了。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6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