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本厚实的奠基之作——读袁荻涌先生的《鲁迅与世界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龙建人 参加讨论

    今天的学术研究,不论是那个领域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有些学科甚至还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比如思想史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每年都有成百部的专著出版。相比对于这些领域,鲁迅研究似乎更热闹些,一是因为鲁迅是中国20世 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二来是虽然鲁迅去世已经有七十多年,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这两点来看,我们的鲁迅研究热还会持续下去。一个研 究对象太热,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在学术研究当中不可避免的。对于鲁迅研究来说,如果没有新的思想作为指导或者从新的角度入手,所得出的成果 可能是重复性建设的居多。因而有很多研究者另辟蹊径,引进新的方法、挑选新的角度,从过去被其它研究者忽视的角度进研究。袁荻涌先生的《鲁迅与世界文学》[1]就是这样一本专著。
    袁荻涌先生是我的导师,在别人看来,作为一个指手划脚的人,我的身份有些许的尴尬。因而我来评论先生的著作会引起两种看法,首先,作为学生来评论先生的著作,显然是大为不敬,虽然先生为人较为谦和,但是我提笔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心惊胆颤;其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由我来对袁先生的著作写几句话是为先生的著作大肆吹擂。尽管如此,在我读过先生的著作之后还是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别人肯定也好,否定也好,那是他们的自由,谁也没有权力干涉。而正是这一点自由,增加了我的决心。
    这本书是袁先生的第一本专著,其中大部分的篇章在出版以前就已经在《中国比较文学》、《鲁迅研究月刊》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收入本书的时候也没有作太大的改动。袁先生的专业是比较文学,一个即新又旧的学科,在近几十年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在鲁迅研究方面,从80年代以来在钱理群、王富仁、吴中杰等教授的辛勤耕耘下,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种状况正如袁先生在该书的《后记》中写到:“近20年来,我国的鲁迅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已非常困难”,于是袁先生从这一研究现实出发,跳出了鲁迅作品的内部世界,专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于是这本专著就诞生了。
    在 我看来,这本专著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一是从影响研究的角度清理鲁迅与世界各国的文学的关系,肯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与这些国家的文 学的关系;二是从鲁迅的文学活动(如翻译、创办文学刊物等文学活动)出发,联系鲁迅启蒙者的身分研究文学活动与鲁迅对各国文学的接受与宣传。两个角度,两 个维度交叉形成经纬,立体地展示了鲁迅的文学思想以及鲁迅研究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袁先生把鲁迅的文学创造与他对外国文学的接受结合起来,“力图展现鲁迅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各个侧面”[2] 。在这里,袁荻涌先生其实充分重视这样一个课题,那就是鲁迅的比较文学研究。当然也不是说以前就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我要说的是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多半都是很零星的,例如,乐黛云教授所作的鲁迅对尼采的接受研究,而真正系统地清理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除了袁荻能先生外,恐怕在学界还不是很多。
    清理鲁迅与世界各国的文学关系,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对于一个本身很是复杂的作家,更是难把他与外国文学与思想的关系清理清楚。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很难说得清他的那一些思想的域外来源,因为他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思想,用吴炫先生的话来说,鲁迅已经实现了对影响他的作家或者是思想家的穿越。比如对于上面的提到的鲁迅对尼采的思想的接受就是一个很不容易清理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说是鲁迅在“五四”以前对尼采有着多次肯定,而在20世纪20年 代中期以后,则基本上予以否定。针对这样一种说法,袁荻涌在引证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后很中肯地分析到:“既然鲁迅发现尼采思想有矛盾之处,他批评共中错误的 部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因此便断言鲁迅摒弃了尼采。……我认为:鲁迅后期因然对尼采有所批判,但基本态度仍然是肯定的、赞赏的。”[3]这就驳斥了之前关于尼采与鲁迅的关系的论述,还原了鲁迅与尼采关系的真实。这种真实也许不会为学界所吸纳,但是鲁迅与尼采的关系基本上也就是像袁先生所说那样,因为袁先生的结论来自第一手资料,这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关于鲁迅的思想来源问题,我们学界历来所持的一种态度就是鲁迅先 生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因而他的思想有着特别的原创性。因此,这类学者所竭力捍卫的一个边界就是鲁迅思想的原创性,否认他吸收其他人的思想。 而九十年代,一批新锐的学者则提出了新的看法,与这种观点背道而驰,分别走入了两个极端。其中以青年批评家摩罗最为有代表性,他在他的《耻辱者手记》中写 到:“他(鲁迅——引者)区别于其他中国思想家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精 神是完全现代化的。可是,这些东西在西方是什么呢?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渗透到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内化到了每一个大人小孩头脑中的内在素质,或 者换一个角度说,是从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灵中培育生长起来的果实。鲁迅只是虚心地学习了那一切,而且视若珍宝,用来对中国文化作最有力的批判。在世界思想 史上,他无法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运用者操作者。”[4]摩罗先生的这个观点有些偏颇,但真实地代表了这一代青年学者的研究。但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对这个观点是不同意的,而摩罗先生后来也有所转变。从鲁迅研究的角度来说,袁先生从鲁迅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清理鲁迅对外来文学思想的接受,似乎有些贬损鲁迅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性,其实不然,袁先生是想借此来表明鲁迅在这些外来的思想之外,在文学上和思想上有那些真正的创造。鲁迅的思想当中,最为深刻的是立人的思想,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在袁先生的著作当中,我还没有发现与鲁迅有关系的那一个国家的文学或者思想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因而,这部专著所做的鲁迅与国外的文学关系的清理,从侧面就驳斥了完全的独创论和完全外来论两种观点。虽然袁先生在这部作中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这个结论确确实实包含在这部专著当中。
    读这部论著的时候,我很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在一个引进西方当代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几近疯狂的学术背景之下,这部论著还依然保持着学术著作特有的质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入时的,是与时代的大潮相脱离的。然而我要说,这正是袁先生这部专著的难能可贵之处。时下的文学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当代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文学,这是有问题的。西方的理论不适合于中国的土壤产生的作品,尤其像鲁迅这样的大作家。袁先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很注重从原始资料出发,不厌其烦地清理鲁迅接受过的或者是接触过的各国文学与鲁迅的关系,一点一滴的梳理,默默地坚守,在平实的研究当中力求把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梳理清楚。然而,袁先生在梳理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仅仅为了梳理而梳理,而是结合学界研究的成果,觉得那些地方该补正的,就进行补正,那些地方有遗漏的,就进行填充。正如钱理群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的:“在一些研究者眼里并不重要的方面,在他看来也自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他是善于从细处、多角度地去关照他的研究对象的。”[5]正因为如此,这部专著才给人以一种厚实和细密的感受,正好与时下的流行的学术著作的大而空形的品性成鲜明的对比。
    
    前面说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系统地研究鲁迅的著作不多,但这在鲁迅研究中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一个领域,由此,我认为袁先生的这本著作对鲁迅研究应该有着一种意义吧。很多时候,我们的研究取得突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很多的人的努力和积累。因而,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有价值,而作为奠基的成果同样有着非常的值价。就袁先生的这本著作来说,虽然没有提出鲁迅研究中的“惊世骇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突破性”的结论,但是这本著朴实无华的著作在鲁迅研究当中——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鲁迅,所起的却是奠基石的作用。我想,凡读过这本专著的人都应该同意我的浅陋之见吧。
    

    


    [1]袁荻涌《鲁迅与世界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5]钱理群《有人在默默地研究——袁荻涌〈鲁迅与世界文学〉序》。
    [3]同[1],第114页。
    [4] 摩罗《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