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涵平教授新近出版的《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是他三年在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心血结晶。暨南大学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陈涵平在此得到了著名学者饶秡子等名师的指点,加上自身的刻苦钻研,最终为读者奉上这一新著。该书是较早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区域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它采用文化研究与美学探寻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梳理出北美新华文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进程,率先提出“北美新华文文学”这一具有学术新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北美新华文文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学意义。完全可以说,这本书的问世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新成果。 一、《北美新华文文学》是较早对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区域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首先经历了十余年的个案研究阶段,这种个案研究经历了由台港至东南亚再至美欧澳等地区这样一个渐次铺开的过程,至90年代末已经涉及到了海外华文文学产生的各国家和各区域。这时候,区域整合和诗学提升便成为研究进程中产生的合符逻辑的内在要求。《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呼应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这一要求,选择北美地区的新华文文学进行综合研究,表现出作者对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发展的敏锐触角和创作重心的准确把握。因为北美新华文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中队伍最大、影响最深、最富有活力的区域文学。对它展开研究,既能挖掘该区域文学自身内在的各种特质,又能借此探索海外华文文学的若干普遍规律,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学术价值的研究视角。在这一视角的涵盖下,《北美新华文文学》超越了对单一作家的创作分析和文本阐释,全力展开对区域文学的整合研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该书所作出的学术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北美新华文文学整体的文学意义和诗学价值的研究空白。 在研究展开的过程中,该书对北美新华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把这一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0年),北美新华文文学的积累期和草创期;第二阶段(1991-1994年),北美新华文文学的爆发期和发热期;第三阶段(1995-1999年),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成熟期和丰收期;第四阶段(2000-2003年),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深化期和新变期。这种梳理较为恰当地展示出北美新华文文学阶段性的发展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该区域文学的清晰路径和明确轨迹。在将北美新华文文学二十年历程加以划分之后,作者进而抓住每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进行重点分析和阐释,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较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每一阶段的文化意义和诗学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北美新华文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创作概貌、作品内涵等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知。 二、《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较为全面地挖掘出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民族寓言性”,深刻地揭示出北美新华文文学文化进程中所隐寓的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命运。一般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文化母体的哺乳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新移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某种延伸,它的发展更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便隐喻着中华民族的现实命运。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由一个闭关自守的文明古国渐渐转变成一个对外开放的前现代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中国从此慢慢向先进的西方靠近、敞开、融合。“文明的古国”与“先进的西方”,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文化结构相会了。弱势的中国文化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时,一方面民族的发展诉求会促使它自觉地走向西方强国,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来发展自己,然而保持民族独立性的欲望又使它不愿意承认西方文化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为了配合资本输出,为了有利于追求更大的资本利润和生产资源,总是或明或暗地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和文化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中国和西方接触所产生的文化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中国大陆新移民个体的文化命运折射出来。因此,作为第三世界的华人移民大批涌入北美地区,他们在流散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的文化震撼其实也就隐喻着母族文化的一种宿命。这一点,从北美新华文文学的许多作家作品中可以体察出来。如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两部在199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就是讲述中国人进入西方社会后的曲折经历,它们所叙述的主题正好契合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重塑自己文化身份时所产生的期待视野,因而具有鲜明的寓言性质。这样的精当分析可以说贯穿《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的始终,并成为该书论述的重要题旨。 为了实现这个富有新意又较有难度的题旨,该书还借助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观照该论题的隐寓设置,使北美新华文文学在新历史主义研究视野当中获得一个较为广阔的阐述空间。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和文本共同构成了现实生活的隐喻,文本的意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生成的。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我们对北美新华文文学和中国现代化二十年的进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从题旨实现的情况来看,这一理论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如该书主体部分的第二章“意象系统中的文化反视”,通过提炼北美新华文文学草创期所产生的大量的文学性的文化意象,分析出1980年代初期走出中国国门的新移民的心路历程,并结合中国历史进程,剖析出表现在个人命运上的文化冲撞,其实也是那个年代刚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中国,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时的文化命运。也就是说,个体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从“背影”的反视到“冰河”的阻隔再到“唐人街"的持守——文化负重,其实也透射出中国在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面对传统文化的重重桎梏而行路踟蹰的阶段性命运。这样的分析是比较令人信服的。确实,通过此书所设置的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描述,我们对北美新华文文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进程的隐喻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吉姆逊的“民族寓言理论”在北美新华文文学中的全面印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将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有机结合,强化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范式。20世纪末以来,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研究的引入,突破了传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局限于文本阐释和文学关系考察的相对封闭的研究模式,将文学置于与非文学话语或文化符号相关联的整合研究中,置于深广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从而突出了文学与文化广泛的意义联系,使得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获得了更广阔的阐释和运行空间。而且,将文化研究的方法引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吻合了海外华文文学内在发展的需求,因为海外华文文学既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全球化时代大规模移民运动的产物,是文化流散或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艺术反映。这种特色意味着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异质文化间的碰撞、磨合、交融等种种现象势必成为不可回避的内容并必然获得全面而深入的表现。从这一角度来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化视野。所以,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北美新华文文学,便有可能更容易触及到这一文学的本质。 3 \' ~1 } X$ V% e 同时,《北美新华文文学》在运用文化研究方法的时候并没有放弃文学研究应有的审美追求。在现时代,当文化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锐武器的时候,有的人却在运用文化研究时偏离了文学研究的宗旨,淡化甚至忽略了对文学性的追踪,从而使文学研究呈现出泛文化化的趋势。对此,著名学者饶秡子很早就提醒研究者注意:“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必须是文本、文学、文化三者的融汇贯通,并最终落实到对文学价值的寻找上,也就是,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应该得出的是文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确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学视界’。”[1]《北美新华文文学》在研究中始终持有这一“文学视界”,始终没有放弃文学价值的挖掘,始终采用文学研究与美学探寻相结合的方法,在诗学视野中来审视北美新华文文学所显示的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该书主体部分的四章中,作者概括出北美新华文文学每一阶段的诗学特征,例如第一阶段的北美新华文文学主要表现出符号化的意象建构,第二阶段则体现出强烈的纪实性和通俗性,第三四阶段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展现出全新的文化质地等等。这些精当的提炼紧紧扣住北美新华文文学的内在特质和诗学旨趣,深刻展现艺术家渗透于作品中的自觉的艺术追求,从而使区域文学的研究在揭示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展示出浓烈的文学底蕴。这种从个别的或局部的文学现象中探索整体文学共有的诗学特征的努力,毫无疑问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提出了“北美新华文文学”这一新概念,为推进该区域文学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北美新华文文学二十余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在研究这一区域文学时自然出现了许多命名,如“洋插队文学”、“洋打工文学”、“新伤痕文学”、“留美文学”、“旅美文学”、“新华人文学”、“新移民文学”等等,这些概念虽然都从某个方面揭示了北美新华文文学的若干特征,但又都显示出某些方面的局限性。而概念的模糊与失准往往使研究者难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清醒认识,正因为如此,《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的作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北美新华文文学”这一概念,试图在兼顾区域性、身份性、阶段性、语言性等特征的同时为这一区域文学寻找一个更为恰当的命名。尽管这一概念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但他的这一努力却实实在在为人们认识北美新华文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很大的便利。 当前,海外华文文学的区域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分散于各区域的作家作品有待研究者作出有效的综合概括和整体认识。在这一方面,《北美新华文文学》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当然,正因为区域研究方兴未艾,该书触及到的若干论题并未来得及深入展开,有些问题尚处在点到即止的程度。然而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作者会为我们捧出更新更好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饶芃子:《学理·方法·历史》,《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