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此书解我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国涛 参加讨论

     我喜读周作人,常读而常有所惑。所惑之点颇多,也就是一般读者都常有的:他自从“五四”退潮后,早已是落伍者,后来且成汉奸,文章还可读,可欣赏吗?近来得到刘绪源先生增订新版《解读周作人》,真是为我大大解惑,使我得以接近周作人其人其文。我感谢这本书,也钦佩作者的学识、真诚和勇气。“解读”是从周作人的文章出发,并归于周作人的文章及周作人其人。这写法其实很难,要求作者先认真读,不作泛泛之论,不仅以落伍、汉奸的结论作出一般的学术结论。作者引钱钟书的话说:在文学史里,见树,还要见林;反之亦然。总之,要解读出周作人的个性,或者是以前常说的“这一个”。刘绪源做到了。所以我这个读者都为他感到得意。
     当然,要说对全书的评价,书前有舒芜先生的《代序——真赏尚存,斯文未坠》可以说精当。舒芜本人又是周作人研究的专家、先行者,可以说他的代序题云“真赏”、“斯文”,乃深有慨焉。“真赏”在哪里呢?在“解读”中。“解读”一词是“解”字在先,而要解,其实是要先“读”的。我以为刘绪源读周作人书下过真功夫,虽不敢说“透”,但得其精神远在许多学者之上。我并不以为书中一切都是作者的创见。我读过舒芜的《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一书,刘著里的某些看法也有来源于此的。但舒芜在代序中也说,刘著常是更深了一步。我以为并非刘绪源敢作大胆之说,而是他先作了细心、慎重、缜密的“读”,然后才获得其“解”。我读此书就时时感到著者的这番苦心。我说他是“咬定文本不放松”。每语必举例证,论及周氏每文必逐段、逐句、逐词考之,析之,然后得出结论。这有点近于近来学者对经典大著的串讲。这方法对周作人这样的作家,也合适。这对于像我这样粗心的、不求甚解的读者最有助益。
     我以为在这个新版里增加的四篇附录文章均甚重要,是作者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此书付印时还没有发表过的那篇《〈中国的思想问题〉及其他》(现已刊2008年第5期《鲁迅研究》月刊),这一篇充满当代性的争论。总而言之那是关于周作人写于1942年11月的文章《中国思想的问题》,其时周作人已是老牌汉奸,做了许多有亏民族大义的事情。于是后之论者对此文一概予以否定,斥之,嗤之,刺之。周作人这文章当年就引起过风波。日本作家片冈铁兵在其国内提出要收拾这个“反动老作家”周作人。事件原委是:侵华日军提出建立什么“儒学”与“尊孔”,要中国人与他们“共存共荣”,建立“大东亚新秩序”。而周作人则发挥其“抄书”技巧,转弯抹角,说儒学先要人能生存下去,否则人们定会群起反抗。事件过去六十多年了,早已成为“历史事件”。但它在学术上的重要性仍存。就是说,当了汉奸的周作人,是否可以仍然在某个、某些学术问题上、思想问题上,有不同于日本侵略者的地方,甚至有所反对与反抗。刘绪源引王锡荣著《周作人生平疑案》专章中的众多意见,一一与之商讨。刘的意见甚为激烈:“周作人凭一人之力,利用对方的口号和概念作巧妙的辩驳,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适时的抗争,结果使这场滑稽的宣传战遭致败北……”著者进一步阐明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即对于“前朝人物”“就不宜再作客观公允的研究,而只宜于斥责,痛贬,即使研究也要以批判为主。这其实是以政治代替了学术,而归根结底也于政治无益。”总之,据理陈词,力排众议,我佩服他的这种勇气。当然,这样的问题难以一口而定是非,但刘绪源开始了新的论争。他原先在书里也就说过周作人当汉奸以后还可以是一个“两面人”,即一方面可以为日本人说话,同时还可以有“故国之思”。他以当时周氏文集中所收文章为据,证明这一点。
     讲到周作人的影响,著者举出周门文学弟子。第一章比较周作人与同时的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当然以后还有与鲁迅的比较。最后一章《“言志派”的渊源与流向》又举俞平伯与废名同周作人一起比较而谈。在书的最后一页他指出:“周作人的散文传统并没有绝迹”,他举出在黄裳、张中行、王世襄、舒芜、钟叔河以及汪曾祺文章里,都有明显影响。但是我以为著者漏掉一位重要作家,没举出。他就是孙犁。这事说来也有趣。孙犁是一位战士型的作家,半生戎马,造就出他的气质。但是同时他还是书生,而且是书虫,几乎是书呆子。孙犁热爱鲁迅,而一贯不喜欢“京派”散文,对周作人更斥责有加。晚年更是如此。但是,这都是从政治上讲。从文化、文学上讲,则不全如此。他在《题〈知堂谈吃〉》中讲得很透。其文曰:“文运随时运而变,周氏著作,近来大受一些人青睐。好像过去的读者,都不知道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劳绩和价值,直到今天才被某些人发现似的。即如周初陷敌之时,国内高层文化人士尚思以百身赎之,是不知道他的价值?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对周作人的两方面,他是看得很清的。后来又说过:“他早期的文章,余在中学时即读过,他的各种译作,寒斋皆有购存。对其晚景,亦知惋惜。”在孙犁晚年的随笔上,我看出周作人文风显到他的笔墨上了。他那些最短、最不经意的《理书记》和《书衣文录》,就有此魅力。写于“四人帮”时期的《全唐诗十一册》题曰:“阴历四月初六也,为余生日,与小女共食面。年六十三岁,身德不修,遭逢如此,聊装旧籍,以遗心怀。”题《牧斋初学集》云:“晚听广播,姚依林同志逝世,一九四五年冬,余从张家口返冀中时,去北方局组织部办理手续,曾见一面。彼时同志之间,识与不识,何等地(?)热情。今晋察冀故人凋谢殆尽,山川草木,已非旧颜,回首当年,不禁老泪之纵横矣。”读这文章,知堂之“涩味”或未达,而“苦味”乃不可不谓浓。以前我不敢这样说这位老革命作家,现在借机会也一发此荒唐之语吧。
     (《解读周作人》刘绪源/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原载:《文学报》2009-01-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