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摩挲书叶之乐——读《看书:叶兆言的品书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冯汉斌 参加讨论

     最早看叶兆言,是他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我从这个发生在乱世中的浪漫故事里,更多的是读出了无奈的伤感。一直喜欢他文字里浓郁的南方气息。这气息,有时是一团潮湿的棉花,有时是一匹日头下晾晒的蓝印花布,有时又是洒在线装书上的阵阵墨香。也许,同他们那一茬作家比,叶兆言更多地带有一种书卷气,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这种书卷气最终透出的是那种杂花生树的景致:他不但收获了小说之丰厚,也尽情展示出他的散文之丰腴。这种丰腴,是《陈旧人物》里所阐发的民国文人的幅幅剪影,不那么八卦,也不那么乍乍呼呼;也是我刚刚觅得的这本《看书:叶兆言的品书笔记》,展卷快读,一股平实之风拂过,使这个春日有了些许寄托。
     一本平实的书,有时真像一份平实的爱情,没有波澜,却是时时处处的相守。叶兆言在这本书里透出的平实。概有三端:一是眼光的平实,他遴选的六十多本书,本本耐读且习见,粗粗算过,其中提到的大部分都是我的插架之书。换言之,这些被解读的书几乎没有版本学的意义。只要留意到,张中行的《流年碎影》、阿城的《威尼斯日记》、萨特的《词语》、张爱玲的《十八春》等等,几乎是一份读书人的公共书目,不僻不冷,读来如见到隔壁邻居的姑娘那样自然。甚至,连《新华字典》都成了叶兆言津津乐道的对象,眼光之平实可见一斑。这平实,却不平常,想想也是,在那知识饥渴的年代,《新华字典》几乎也成了与许多人相依相伴的珍品之一,背字典,是我那时提高语文水平的独门秘笈,多少年之后,当我的书房已经装满了一辈子也读不完的书时,却再也无复回到那种渴求一切的状态了。谢谢叶兆言,在不经意中为我道出了这个前学生时代的秘密。
     二是思想的平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说起来容易,做到却的不易。且看这众声喧哗之世,过度阐释者不知凡几,深文周纳者又何止如过江之鲫。而叶兆言此书,却大得山水相连的情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水光山色,煞是原生态味十足。比如读钱钟书《谈艺录》,叶兆言就毫不掩饰自己那种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生趣,其乐在我,其他的何足道哉?比如读《野兽之美》,他在叹服作者文字的曼妙之余,不禁大发感慨:现在当作家容易,是因为许多优秀的人才,并没有从事写作专业,他们把自己的精力,投身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修辞立其诚,诚哉斯言。
     三是文字的平实。读叶兆言的文字,如行山阴道上,风景渐次而来,这种平实,更像是一种几世修来的教养。这种平实,是贯穿在字里行间的从容,不拿大,不做作。而时下流行的那种张狂的文字,给人更多的是暴发户的感觉,不是媚到肉,就是俗到骨,有时硬来硬去,强人所难之余,还微露得色,真是匪夷所思。
     《看书:叶兆言的品书笔记》是“越界文丛”的一种,所谓越界,当然有那种出轨的意思,守着自己的,却垂涎人家的嘛。比如这套文丛,小说家余华品上了音乐,韩少功翻开了史书,而张承志写起了“放浪”笔记。作家们这种适度的越界,或者叫“出轨”,对我们读者来说,却是乐莫大焉。就像到了朋友的客厅,坐得久了,总想到书房探探,甚至到阳台站站,换一个视角,换一种眼光,自有一种幻变之美。而此套丛书的上端切口一律略显出毛边的感觉,参差之余,予人时时欲摩挲书叶之快。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4-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