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当代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在文化生活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出版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且不说那些著名的出版机构和著名的出版家,如商务印书馆和张元济、王云五等;即使一些普通的出版人,凭着自己的卓识远见和对事业的追求热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也能够在某个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词学热的兴起,就与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认为,上海是词学书籍出版的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可以说是全国出版词学书籍最多的,该社一方面出版了不少普及词学的读物,一方面出版了学术含量极高的词学专著。“如果没有出版社这一传媒机构的参与策划、联络等付出,当代词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势必会遇到信息交流的障碍”。而当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主持词学专著出版的,主要是时任第二编辑室主任的陈邦炎先生。 陈邦炎先生,字蕴之,笔名有申君等,1920年出生于杭州,祖籍湖北浠水。其高祖陈沆,为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有《诗比兴笺》等著作传世。其伯父陈曾寿,为近代著名诗人,有《苍虬阁诗集》等著作传世。家学渊源,使邦炎先生从小就受到熏陶,打下了诗词的根底。大学教育,使他得以接触西学,眼界更为开阔。1944年,邦炎先生从北平中国大学法学院政治经济系毕业后,担任过报社记者、杂志社编译等。建国后,邦炎先生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在上海民主促进会机关工作。1957年遭丁酉之祸,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在干校劳动。1978年进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以编辑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为主的第二编辑室主任。他以年近六旬之身,开始了十余年的专业编辑生涯,直到古稀之年退休。这十几年是他从事编辑和学术事业的辉煌时期,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在编辑工作中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活动能力。1984年,他在中国韵文学会成立大会上作的《西江月》一词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方憾菊残荷尽,欣逢桔绿橙黄。新知旧雨集三湘。且喜斯文未丧。旧曲还须重谱,新声尚费平章。开来继往共思量。后浪看推前浪。” 邦炎先生有敏锐的学术眼光,既重视学术积累,又关注学术创新。他与学术界尤其是学术大家、名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如俞平伯、程千帆先生等与他为世交,所以他总能约到这些先生的书稿,有些书稿如俞平伯先生的《论诗词曲杂著》等本来就是他策划的。正因为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能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开拓新的选题。1979年,南京师范学院金启华教授向他推荐加拿大华裔教授叶嘉莹所著《迦陵论词丛稿》。叶先生从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的不同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强调“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生命的重要性”,善于从感发与联想中体验并发掘出词人之“词心”。她的词学论文,大都立论新颖,评析精微,深得邦炎先生的共鸣。当时内地出版社尚无接受海外来稿的先例,邦炎先生向主管部门力陈首开此例。1980年,《迦陵论词丛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首印一万,一销而空。这本书从学术理念、学术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冲击,在词学界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叶先生和前辈学者缪钺先生合撰的《灵溪词说》,以及俞平伯、唐圭璋、龙榆生、刘永济等著名词学家的著作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次第出版,极大地推动了词学的开展。 邦炎先生有深厚的学术根基,熟谙文史,精于诗词,尤深于词学。他年轻时喜欢写散文,所以他写的诗词鉴赏文章不仅能传达作品之韵味,而且文词优美,也富有诗意,代表作有《唐人绝句鉴赏集》。退休后,他仍从事编辑和著述。他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的《词林观止》、《曲苑观止》等选本,以选目精到而深受读者欢迎。他还与叶嘉莹先生合作撰写了《清词名家论稿》一书。最近,邦炎先生精选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论文和创作的诗词等,汇为《临浦楼论诗词存稿》,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中展现了他的学术成就和才情。他的论文既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又切合词人之词心和词作之本事。其中《关于词的质素、风貌、容量的思考》等文表达了邦炎先生的词学观,颇多创新之见;《陈沆诗初探》、《陈曾寿及其旧月簃词》等文更可见出邦炎先生秉承家学的独到之处。 邦炎先生为人随和,风度儒雅。1986年,我进上海古籍出版社时,就在他主持的编辑室工作,直接感受到他的编辑艺术。他注重编辑的策划能力,强调编辑应从无到有,自己找选题,自己编书稿,甚至替作者编书。他也注重编辑的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强调编辑既要能作研究,也要会写文章。他自己就是研究和创作并重,年轻时还喜欢写散文。他在组稿时尤重名家名作,对作者相当尊重,不轻易改动作者原文,遇有疑难未决或难以处理时宁删勿改。在编辑室讨论选题时,他总是听取大家意见,集思广益,充满民主气氛。他还经常找名目,拉同事聚餐。我到编辑室的第一次聚餐就是在他当时仅十几平方米的蜗居,尽管有保姆掌勺,年近七旬的邦炎先生还是跑出跑进,端碗抹桌,忙个不停。他的编辑艺术和工作作风一直为我们所羡称。他家距出版社不远,他退休后还常来社看书编稿,年已八十还能骑自行车来回。几年前,他受堂姐赵朴初夫人的委托,精心编选了《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选》、《赵朴初韵文集》两书,尽到了故人之情,是对朴老的最好纪念。正因为葆有良好的心态,所以时年九十的邦炎先生还能不废读写,可谓仁者寿。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7-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