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通晓中国浩如烟海的歌德文学 ——评顾正祥《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德]魏汉茂 参加讨论

    歌德在中国也非无名氏,不由分说,有据可查的译介是从1878年才开始的。先是德国的科技和军事,其重要性甚于文学,这不难从中国的历史和当时为改革和现代化而奋斗的努力中得到解释。民国初年,特别由于郭沫若的翻译,歌德登上前台。1932年歌德忌辰纪念是个契机,诗人的译介更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先是恪守恩格斯的观点,把歌德定性为“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从而还不足于激发人们对这位伟人更大的关注。文革后出现了转机,对歌德的狭隘的教条式的评价也没能持久,甚至可以说是出现了一种歌德热——自此之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版本不下于52种,而《浮士德》的版本也不下于13种。
    中国国民对歌德的巨大兴趣与歌德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互为补充。歌德把中国人视为“一个与德国人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民族”,并断言“人们的思考,举止和感情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这个印象是他从异国的语境中获取的,宣称他们“酷似你和我”。歌德读到的是中国文学的翻译,他自己也译过好几首中国诗。著名的有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这个标题后被卫礼贤(Wilhelm,Richard)沿用,用于他的一本中国诗集。
    时至今日,中国的歌德文学几乎已浩如烟海。顾正祥教授的功绩就在于,他细致入微地挖掘和查明了这些丰富的资料并加于整理。内容丰富、给人启迪的引言谈歌德与中国,描述了歌德在华接受史的走向。随后便是书目,分为“译文目”和“研究目”两大组。译文目含诗歌、散文、戏剧和书信,研究目包括辞书、文学史、合集、论著和论文。附录为格言目及外国作者的研究目。参考书目和作者后记(中文)尾随其后。
    在上述系统内,材料按编年史顺序排列,以彰显对歌德兴趣的脉络。条目均编号,中文信息无拼音,而标题附译文或原文。译者、编者、作者的名字各有拼音。总目标题中提及的注释较为零星和简短,也无意作贯穿始终的注释。作品的中文标题只说是“汉语歌德翻译与研究总目录”。绝非是在挑刺,在此提一笔,以免另有所望。
    材料的开掘堪称典范。每条子目都有译者或主编者目(含拼音)、出版社目(按出版地分)和原文目。该书目以条目之丰(它们是作者长年累月收集的结果)、表述的准确(语病绝无仅有)、特别是查找出原作的标题令人爱不释手。论著的查找还容易些,一首首诗的查找便成了苦差使,它要求对作品的真知灼见。这就又有理由断定,书目是种高超的艺术,不该混同于那些不加分析的、各方数据的汇总。作者在数年前就以文献学家著称于世,凭借的是他的优秀 之 作 《Anthologien mit chinesischenDichtungen/中国诗德语翻译总目》(德语文选中的翻译文学,第六卷,斯图加特2002年出版),将中国诗的德语翻译和再创作逐一甄别。还需强调的是,凡已面世的资料,作者能编则编,直至最后一分钟。书目果然编到了2008年。
    书中,中德双语对照,一贯到底,以应对两种语境之需。该书装饰精美,印刷和排版均属上乘,赏心悦目。勒口刊载作者介绍。作为德语德国文学专家,他常住图宾根,不懈地从事抒情诗诸如荷尔德林和海涅的译介。在他的后记(只用汉语)中称德国为他的第二故乡,感谢对他多方面的“无私帮助”。
    书评的撰写者一般都要写点评语,以证明他确确实实已把全书仔细地通读了一遍,因而我也在这里写上几条:
    页7:德语系的《歌德纪念特刊》是由洪特豪森(Hundhausen,Vincenz)主编的,出于谦虚,未在里面署名。
    页9:番石榴集,标题被译为Psidium guajava,也许译为Guajavehao更好些(因为它并非植物学之作)。
    页257,259等为少数笔误之一,这里的Fucs应纠正为Fuchs,Walter。
    页350,序号13:DemAndenken Wielands 同为德语系的纪念特刊,也是由洪特豪森主编的。
    页413,序号5:笔名Agricola 系 洪 特 豪 森(Hundhausen,Vincenz)。
    页413,序号6上的署名方式为Shokama,在页504,序号3那里却变成了Shakama,后者应予纠正(据Forke,参见下文)。
    页445,序号1和2:在“论文目”一栏,李凤苞和红楼梦评论两条目未注明出处或参见某处(李凤苞已在别处提到过)。
    页513,序号84,这里想必是指PaulCarus,而非Carrus,有几处日文译者无拼音,为方便德国读者起见应予补上。
    书目中应补上如下条目:Forke,Alfred:穿上中式服装的歌德,东京1935年。页43-60:Florenz,Karl:德国东亚生物学和民俗学协会给K.Florenz 教授博士1935年1月10日七十华诞的贺礼。这篇稿子之所以特别令人感兴趣,是因为它开了翻译评论的先河。原文和译文并排而立。特别是郭沫若的巨大功绩受到了肯定。最后要说的是,全书的总索引比起每个栏目各自的索引来,也许更方便读者的使用。
    这些意见不应该回避如下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里,我们破天荒拥有了一部中国的歌德文学书目。它的浑然一体,它最大限度的完备及其质量,首先对德语德国文学家们,其次对汉学家们会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目录学的杰作。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9-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