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有幸阅读安徽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方大卫先生的专著《朱自清创作思想研究》,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在文学日益商业化、品味日趋低俗、取向日趋实用、精神日趋虚无、品质日趋媚俗和地位日趋边缘化的当下,研究朱自清先生“跟着时代,领着时代,推着时代”的创作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要真正研读朱自清,就不能老是停留在那些名篇上打转转,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视点,审视研读——系统地总结朱自清的创作思想,并对这一创作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对当今创作的现实意义加以探析,就是一条很好的尝试之路。”[1]这里面既有方大卫作为诗人、教育工作者、学者与朱自清人生经历相仿佛的情感共鸣,也有方大卫和朱自清同为知识分子对文以载道和救世劝俗功能的时代期望,更有他运用朱自清的创作追求、文化意识、学术眼光和学术精神等思想成果来匡正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思想浮华的立意旨归。朱自清创作的“跟着时代,领着时代,推着时代”,并不像郭沫若《凤凰涅磐》般狂飙突进浴火重生,而是像《荷塘月色》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不像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般摧枯拉朽全盘否定,而是像《论雅俗共赏》般讲求精密义理兼容并包。正因为如此,朱自清创作才不仅仅像跟着时代的运动产物——非理性、情绪化、无逻辑,而是能从时代发展出发,着眼于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深入探讨,因而具有对后世文学发展更绵长的生命力。《朱自清创作思想研究》全书分七章,主要探讨朱自清的人生轨迹,学术品格、新诗理论、散文理论、杂文理论、文学美学和学术研究。对朱自清文学创作思想的研究书中主要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品质和创作理论的社会意义具体而微地进行阐释的。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该著对朱自清创作的深邃把握。 一、完整勾勒朱自清与现代文学相始终的文学活动轨迹 完整勾勒朱自清一生文学活动的轨迹,对于准确把握朱自清的创作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朱自清的创作思想与波诡云谲大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才能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朱自清文学创作独特的时代意义。“朱自清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教学和文学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相始终。” “他一踏上文学之路,就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方大卫研读选择朱自清生平的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朱自清一生的文学活动是现代文学史的一个侧影。”[2]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3]知人论世,因人论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4]是文人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依托和创作旨归。正如杨振声所说:“他文如其人,风景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大道将永远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5] 全书对朱自清文学活动梳理紧跟现代文学发展。朱自清一生的文学活动包括三个部分,即文学创作、文学教学和文学批评。[6]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带着他的新诗走上文坛的。1919年前后发表的新诗《睡吧,小小的人》、《新年》、《光明》、《送韩伯画往俄国》等诗篇,以及他积极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社团,充分表达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绪和历史责任感,诗中充满着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新世界赞颂。诗歌创作和积极参加各种文学活动、文学社团构成了朱自清早年诗歌创作的两个重要特色。[7] 1925年以后,朱自清创作精力偏向散文。在散文创作方面,其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欧游杂记》等,他积极倡导和创新情致入微、漂亮缜密的“小品文”创作,横扫当时文坛上陈腐颓靡或过于“欧化”的文风。朱自清的散文,没有林语堂散文只知幽默、闲适的避世,而是有着《荷塘月色》里“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般与时代同呼吸的神思,即使是面对宁静如画的荷塘,作家也没有忘却现实斗争的惨烈。其1926年报告文学《执政府大屠杀记》,愤怒声讨了段祺瑞政府对正义学生和群众的血腥屠杀。[8]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正是后世文化人应效仿的楷模。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事的发展,朱自清同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一道,在苦闷和抑郁中思索,在思索中抗争。受当时老舍、曹禺等将现实的、历史的、自己的爱国主义题材和情怀表现出来,将文学和生活打成一片,自觉探求文学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以及国民党专制和腐败对闻一多等进一步人士迫害的影响,朱自清以知识分子的特殊方式写了大量抨击文章。 全书对朱自清语文教学和学术批评研究与现代文学发展相通联。朱自清把语文教学作为“文化训练”的认知,被当代许多学者认同,这也是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方大卫与朱自清先生的共鸣之处。这种思想对于匡正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僵化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948年,朱自清创作专集《标准和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等,专集文章的最大特色是正视社会,批评人生,表现了他作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 全书对朱自清一生文学活动的把握宏观整体。朱自清三位一体的文学活动不是“空中楼阁”的自说自话,也不是“海市蜃楼”的痴人呓语,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文学创作理论是以其文学创作实践为基础的,而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则是为其文学教学服务的。他从作家到学者,一步一个脚印,深深地踏在生活的泥土上!坎坷的人生道路与严肃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教学和文学批评稳步发展。纵观朱自清一生的文学活动,毫不愧色的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侧影、一种折光。”[9] 二、全面阐释朱自清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 朱自清文学创作理论紧扣现代文学发展的时代主题,紧跟现代文学充当革命、抗日、战斗宣传工具的时代步伐,而又能对现代文学各种现象作客观冷静的分析总结。全书对朱自清文学理论的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朱自清的文学理论包括:新诗理论、散文理论、杂文理论和文学美学。这里最值得强调和最值得当下文人引以为鉴的就是朱自清40年代在《今天的诗——介绍何达的诗集<我们开会>》一文提出的著名 “诗是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理论命题。“时代性”与“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朱自清的诗歌“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可以理解为新诗的“现代化”问题。[10]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形成于应时代而产生,应时代而发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时代的热血青年,朱自清不仅以诗歌的形式参与文学革命——在诗歌里他歌颂光明,追求光明,而且参与发起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指导和支持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文学活动。 全书对朱自清文学理论的研究紧扣时代主题。他将这一理论命题应用到“朗诵诗”与“传统诗”的比较,发现了他们的根本不同:传统诗的中心是“我”,朗诵诗没有“我”,有“我们”没有中心,有集团。这是诗的革命,也可以说是革命的诗。[11]这里朱自清文所说的“我们”、“集团”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时代的主题:一大批热血青年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始终与我们的国家、人民、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能够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给予了深刻阐发和精微把握,对当代文人应具有“跟着时代、领着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标榜意义。朱自清“诗是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诗歌理论,还表现在诗体的解放。并以诗体的解放来吸纳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为达到诗体解放的目标,朱自清主张彻底打破“五七言和词曲”形式的镣铐,建立起现代化的新诗形式。在诗体解放中,朱自清不仅吸纳了 “欧化”的人文主义、民主主义的精神内核和形式主义的合理外壳,而且创造了中国的新诗体,指示中国诗的新道路。“诗要有深美的思想做血肉;诗得说出‘人人心中所言而不能言’的情愫”和“诗的语言要有含蓄力,要念得上口”可以说是朱自清中国诗新道路的具体要求。 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还对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诗人及其诗歌创作做比较冷静的分析和总结。他把“五四”以来十年的诗歌创作分为三派,即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并且十分精辟地论述了各派崛起的缘由、特点、价值,也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朱自清的这种三分法,是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诗歌中的运用,是典型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朱自清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其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2]其散文理论既来自于朱自清本人深厚的散文创作,也来自于朱自清对五四风起云涌的各类散文作品的总结。尤其他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对当时各流散文作品的精准概括:“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这里,朱自清对当时散文思想风貌的概括,尤其是隐士、叛徒的概括,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中国面临生死存亡国情的焦虑。朱自清主张,“将‘自己’散在天下,渗入事事物物之中看它的大小方圆,看它的轻重疏密,这才可以剖析豪芒地渐渐渐渐地认出‘自己’的真面目呀。”[13]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就是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时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朱自清自然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可以说“表现自己”是时代使然。[14] 朱自清杂文理论的价值核心在于正视社会,批评人生。中年人“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他负着经验的担子,一步步踏上这条无尽的然而实在的路。他乐意分析他背上的经验,不止是少年时的那些;他不愿远远地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这时候他若偶然说话,绝不会是感伤的或印象的,他要告诉你怎样走着他的路,不然就是,所剥开的是些什么玩意。”[15]由于朱自清接受了文学研究会“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二十多年间,他尽己所能地反对一切在他看来不“严肃”的杂文现象,从而自觉地尽着他的社会职责,“要求他们自己站到平民的立场上来说话”。杂文的创作,使朱自清从“狷者”成为了真正的“斗士”,成为他跟着时代向前走,也推着时代向前走的勇士。 全书对朱自清文学美学的核心——“雅俗共赏”的把握和阐发非常精到,他不仅发掘了朱自清文学美学中力图将雅士和俗人文艺创作和接受相沟通的标准和尺度,而且为雅文学、俗文学共同走在一条道上进行普及推广,推动文学的大大众化找到了健康的发展之路,这一点对补救当下文学一味媚俗观众不讲品味的文学创作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至关重要。 三、准确提炼朱自清严谨开阔的学术品格 朱自清的治学思路和治学态度,对当今浮躁的治学风气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书中指出,“一位真正的学者,必须担当着重建现代学术使命和任务,不管他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对这个问题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16]西方文学理论的不断创造,不断更新,来源于西方学者不断创造的使命感,而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炒西方剩饭,炒祖宗剩饭,是与当代学者缺乏这种使命感分不开的。“学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道德形象,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应该是每一位学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17] 方大卫把朱自清的学术品格精辟概括为:“实践先行,批评在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宽容兼取,实事求是”四个大方面,三十二个字。这四个方面,三十二个字凸显出朱自清治学态度严谨,方法务实,路径端正,视角独到,作风扎实的优良学术风范。 “实践先行,批评在后”是学者治学的基本态度。“学术研究是一种艰辛的劳作,慢慢学术路充满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荆棘、坎坷和艰辛。特别是研究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这样的社会科学,是要长期积累、精心沉思、呕心沥血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苦心其志,劳其筋骨的专研、磨练和奋力跋涉,方能孕育和创造出有分量的学术精品。”学术精品的获得应该在实践中琢磨,在实践中思考,而不应只凭理论“指手画脚”,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8]朱自清的实践先行既包括文学创作的实践现行,也包括学术研究工作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实践先行,还包括把学术工作与教学工作,甚至他的“现代生活”观念紧密联系的实践先行。“他不仅仅把学术工作看成一项工作,而且把它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朱自清这种实践先行的研究途径对当代浮躁的学术研究风气是一种急需实行的纠偏。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精神的反驳,是立足于自己民族精神的基点上吸收外来文化原则的洋为中用。这一点,对当下学术研究也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学者的学术品格,也涉及到学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西方文艺理论为中国文学研究服务,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文学实际,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研究中国文学问题,并在合理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学理论,而不是仅停留在炒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剩饭。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是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这一命题为后世学术研究者“宏观把握,微观剖析”所吸收,这种研究方法的合理应用可以科学地将历史流程的纵向清理与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有机地结合,并着力寻求每一个批评“意念”发展的“史迹”,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并掌握最新信息来研究问题,以此探讨生活的各个过程具有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是学术研究具有真正现实生命力和独特价值之所在。 “宽容兼取,实事求是”是批评家必须具备的风范和品格,强调是批评家不能仅拘泥于己见,自封于自己的派别,而是要以十分宽容的态度探讨学术问题。无论对中国文化传统还是西方新文化,朱自清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加以吸取。他对同时代文人“既能从理论上肯定各种诗歌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形式的合法地位,有力地促进了新诗的发展与进步,又以温和的性格与各家各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 对于西学,他也并不是一味盲目地全盘吸收,而是在充分考虑中国文学独特精神品质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吸收利用,从而做到实事求是的“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2] [6] [7][8][9][10][11][13][14][15] [16] [17] [19]方大卫,《朱自清创作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 7,9,12,51,48,47,78,79,98,23,36页)。 [3](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4](魏)曹丕,《典论·论文》。 [5]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文讯》9卷3期,1948年9月15日。 [12]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插图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8](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