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追思班婕妤用生命成就的大气温婉之辞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解非 参加讨论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初为少使,立为婕妤,班婕妤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不 仅人长得美,清丽脱俗,且文学造诣极高,尤熟谙史事,常引经据典,还擅长音律。在汉成帝的眼里多才多艺的班婕妤不只是侍妾,而是一个无话不谈的知音。可班 婕妤并不恃宠自骄,而是谨守为妇之德,不越雷池。相传汉成帝为与班婕妤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可却被班婕妤正色拒绝,她说: “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亡国之君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我今天如果和你同车出进,岂不和亡国之君相似吗?”可见,这是一个多么贤德大 气而又睿智的女人啊。
    后来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图中人物宛然,细节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班婕妤也成了古代妇德的某种化身。可惜啊,汉成帝绝不是一个明君,自从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赵飞燕及她的妹妹入宫后,班婕妤就被汉成帝冷落了。班婕妤的一生让我想起了韩 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一段话:“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 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其实,这话用来概况人生是非常到位的,不仅对柳宗元合适、对班婕妤合适、对我们这些后来者也未必不合适,试想, 倘若班婕妤一直得到汉成帝之宠幸,她是否也会为文坛留下优美哀怨的诗篇呢?
    
一、词彩清新,情音哀怨的《怨歌行》(《团扇诗》):
    班婕妤明哲保身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但移居长信宫后,生活刻板而单调,她感到自己就好像被遗弃的扇子一样无人问津,伤心感怀的闲暇时做诗赋以度光阴。《团 扇诗》这首小诗词彩清新,情致哀怨,而表现的却委婉含蓄,有一种怨而不怒的气度:“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 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可以说班婕妤是较早的五言诗创始者,她的《怨歌行》(《团扇诗》)也是早期五言诗中难得的上品 的咏物言情之作,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此诗的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写纨扇素质之美就好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以喻中套喻的表现手 法暗示了自己出身名门,具有大家闺秀的纯美品质和高尚气节,渴望美好的爱情和盼望团圆的热望。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可当凉风吹走 了炎热,团扇也将被弃置在竹箱里。
    这 首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短短十句,却写出了一个女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饱含无限的凄怆情怀,使人不忍卒读。班婕妤灵动地以“秋节”、“凉飙”、“炎热”、“箧笥”……来比喻韶华已逝,冷宫幽闭。这些词语都是语义双关。而 “常恐”,一词提纲挈领地说明了宫中生活光中伏悲,自己应居安思危。作者巧妙地借扇拟人款款细述宫怨之情,又以设喻取象和无不物我的双关语贴切生动达到了 人与物浑然合一的境界。对于这首诗钟嵘评价是很恰当的:“《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言过其辞。
    自从汉代开始,皇权至高无上,男权世代统治,封建礼教的严酷束缚,宫中女性忍受的是心灵深处的寂寞与孤独,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创伤。尤其是象班婕妤这样聪明、敏感、自尊、悟性强的知识女性,这种心灵的创伤是极为惨痛的,这是女性更深层次的心理悲剧。因而,在后代诗词中,这“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而且,后 世诗人代代相唱和,陆机、梁江淹、唐王建、王昌龄著名诗人都有拟作,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刘令娴的《和班婕怨》:“日落应门闭,怨思百端生。况复昭阳近,传闻 歌吹声。宠移终不恨,谗眶枉太无情。只言争分理,非妒舞腰身。”让这种哀怨之声构成了中国女性鸣命运之不平的共同呼声和沉痛的控诉,一代代唤醒着女性们争 取独立做人的意识。
    二、博学多智、睿智淑灵的《自伤赋》:

读过班婕妤的《自伤赋》总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式的丈夫之志和先觉者的忧伤。她的这篇赋中有当年屈原的“恐年岁之不吾与”的感慨、有“恐皇舆之败绩”的忧虑、有渴望国家富强的远大理想。她渴望象古代贤惠女性一样辅佐君王安邦定民:“承祖考之遗德,荷性命之淑灵,登薄躯於宫闱,充下陈於後庭,蒙圣皇之渥惠,当日月之盛明……”,可惜的是班婕妤与屈原一样生不逢时,成帝耽于酒色,政事废弛,因而她身居冷宫发出了壮志未酬的感慨:“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惟人生兮一生,忽一过若浮”。最后只落得“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的悲剧结局。

博 学多智、个性淑灵的班婕妤在她的《自伤赋》中有一次表达了“常恐”之情,这不仅仅是个人被遗弃,而是国家之安危,她的这种心境在《捣素赋》中也可见。可以 说她流传于后世的三篇文章的思想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被宫中争宠折磨得病苦万分的班婕妤真诚地选择了“精神内守”的人生之路,深切地领悟到“将天命之 不可求”而退居长信宫,坚守着自己心灵上那块净土。既“独善其身”,“依松柏之余休”,又持“松梧之贞脆”。其实,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儒家入世文化的积淀 合助君成霸业的理想,以及大汉帝国“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班婕妤是难以自守心灵的静穆的呀,她绝对是:身在长信宫,心系昏庸帝。她的悲 剧正是由于深深陷入对汉成帝失望之极、甚至绝望的痛苦境地,也陷入儒家进取与道家无为形成的尖锐矛盾的两难处境。
    
三、婉曲多致,感人至深的《捣素赋》:
    一 代才女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青春的花瓣在冷清落寞的昼夜悄然凋谢。回首一生,所有美丽的梦想都和成帝一起长 眠地下了。班婕妤作《捣素赋》以自悼:“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这是一篇描写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作,捣素,是宫女生活的一个片断,即将制衣的 白色生绢一类的衣料,用木棒捶打成柔软后,方可裁减缝制,全赋可分三段。赋文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悲凉,如霜鹤哀音,游动浮云,流水清凉,便是衬托宫女寂 寞、凄冷的内心情境:“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又极尽笔墨来描写宫女的姿色之美:“调铅无以工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的美貌,“笑笑移妍,步步生芳”的姿态,“颓肌柔液,音性闲良”的美德……可即使这样的美貌人品具佳的丽人也不过还是红颜薄命的悲苦结局。第二段用哀怨感人的捣素声传达宫女如泣如诉的心声:“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 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 匪瑟匪琴”,她先用三字排四句急转写如音乐般美妙的捣素之声,接着连用;“钟期改听,伯牙驰琴, 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等 四个典故,点破寻觅知音的主题,暗示志托君王的志向,又化用“皎日之心”、“首疾之病”、“采绿之章”、“东山之咏”四个《诗经》中典故,表示自己对成帝 思念之深,和“款则异室,死则同穴”的爱心,当然这是凝聚班姬理想的爱,是对从前赏识她“不从帝辇”的圣明君主的知已之爱。捣 素声不是金玉乐器声,却有鸾声凤音之美;不是琴瑟笙箫,却能哀婉动人。飞鸿不前,落花缤纷,孤凤求群,离鹤思归,甚至连著名乐师听了也为之改弦弃琴、拟吹 象吟,这些侧面的描写,形象地透视了宫女那动天地泣鬼神的心声。第三段直接诉说宫女不行的遭遇;“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 兮吟泪。侈长袖于妍袄,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她们既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又有品德高洁的品性,更有共度人生百年的美好心愿。可她们 进宫便终生禁闭,老死而终,豆蔻年华在冷宫幽居中消磨殆尽。心理悲剧又深化了一步,这也是“团扇见捐”悲剧的升华。《古文苑》注此赋云:“古者后夫人亲蚕分茧缫丝,朱绿之,玄黄之,以备君之祭服。君报之以事天地祖宗,敬之至也。婕妤贞静而失职,故托捣素以见意。”
    “人 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这是清朝的纳兰若容读到班婕妤文采斐然、至情感人的辞赋时泪湿胸襟仰天长叹的追思感怀的心声,他的这句诗也自然而然地成 为了至情至理的爱之箴言,当我又一次追思细品班婕妤的几篇辞赋:《自伤赋》、《捣素赋》和五言诗《团扇歌》,不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感同身受的触动,班婕 妤的文章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即:形美、意远、情殇。其情感婉曲多致,感人至深。钟嵘的《诗品》中评论的惟一的女诗人就是班婕妤:“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 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而这个眼高于顶的文学评论家对班婕妤的辞赋给予了较高评价。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才女们的创作,她们的真性情无不蕴含在她们的作品里,其言简意深很得大道。如:胡姬的胡笳十八拍,音律琴曲思乡爱国,感人至深,薛涛的诗词之中诗中气势,男儿也未能比的淡定从容的境界,而班婕妤的辞赋中 那种皇恩难忘的沉重,壮志难酬的感伤,生存险恶的忧虑,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中国传统的忠君文化影响下的知识分子的集体心理悲剧,抑或可以说升华到整个 人类历史文化的悲剧。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浓厚的忧患意识,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责任感。因此,我不能不感慨万千、悲乎哀哉地说:古代女诗人用生命 写作,今天女诗人用身体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