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自由女神的困惑——评江宁康的《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伟劼 参加讨论
 《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  江宁康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常被视为美国的象征。在我的想象里,她的表情是困惑的。她来自大海另一边的欧洲,却不甘于做一个欧洲的驻外代表;她高擎火炬欢迎移民,却对移民群体增长之快感到恐惧;她名为自由,却又不能容忍纵欲和无政府状态……这些困惑也许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利坚民族究竟是什么?江宁康的新著《美国当代文学与美利坚民族认同》从文学叙述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个民族认同的问题。
    在论述中,作者采取了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观点:民族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文学想象是先于民族存在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所产生的想象,为一个民族的建构提供了可能。作者在该书开头就指出: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文学具有民族认同的重要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nation)就是叙述(narration)。因此,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之前,必定先有美利坚民族文学。即使它是用英语书写的,这种英语已经开始了它的不同于英国英语的演化历程,而这种文学的意识、视野和主题,都宣告着它与老大欧洲的决裂。它也越来越有意识地要标明自己的独立身份,参与创造一个崭新的民族。惠特曼的《草叶集》,成了这个崇尚自由民主的民族的史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美国文学的源头在美国,那么它可以向前追溯到何时为止呢?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盎格鲁-新教文化创世论,认为美国文学是英国清教徒登陆之后开创的,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美国信念”是盎格鲁-新教文化的产物;另一种是民族文化共建论,认为美国文化是由原住民和不同肤色的移民共同创建的,殖民地时代之前印第安人口头相传的诗歌应当写进美国文学史的第一章。美国学者至今为此争论不休。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背景下的诠释。每一种思想背后,必定有特定的立场。美国文学源头之争,实质上是美利坚民族定义之争——美国人究竟该算是欧洲白种人的后代,还是各色民族的熔炉或拼盘?作为美国文化的他者,作者的立场没有受制于以前者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白人精英主义思想,而是选择了视角更为开放、理念更为宽容的民族文化共建论作为研究美国文学的理论基础。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创造而不是被发现的国家,以及一个不断在寻找自我身份的民族。美国的昨天与今天在不断地被叙述,美利坚民族也在与美国文学的互动中延续着它的创造进行时。
    既然以多元文化共建论为基础,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美国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就成了这本美国文学专著的亮点之一。事实上,美国当代文学应当是美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反映。生活在美国的非裔、犹太裔、印第安裔、西裔和亚裔,必定要发出他们的声音。文学创作作为他们寻根与寻梦诉求的表达,对他们与其他族群的相互理解乃至美利坚民族的演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读过这本著作中对少数族裔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将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分门别类地对待是有道理的。他们很难像本土作家那样淡化自己的母国文化背景,其创作主题始终在本族裔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徘徊不定。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完完全全地将自己认定是美国人,身份焦虑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本身就是美利坚民族艰难构建过程的一个写照。本书作者将美国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的母题总体归纳为两种找寻:“族群寻根”和“美国梦寻”。根据各个族群与盎格鲁-新教文化的历史关系,作者又对各少数族裔文学的主题意识作了精准的分类,于是我们既能看到非裔作家的压抑-反抗,犹太裔作家的同源-困惑,也能看到亚裔作家的外亲-内疏,西裔作家的接近-独立等等。与欧裔白人作家相比,少数族裔作家可以更自由地摆脱传统的束缚,又能以更富活力的题材,参与到美国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创作出新的美利坚民族经典。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少数族裔文学将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许多综述性质的美国文学专著不同,江宁康先生的这本著作紧扣“民族认同”这个主题,并以此为切入口,探究美国文化思潮与美国政治历史的互动关系。于是,在了解美利坚民族的想象性建构的同时,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半个多世纪来美国的主流思想是如何变化的。事实上,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能离开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单看金斯堡的《嚎叫》,或是荒诞派戏剧,像是狂人呓语,然而这些文本一旦与当时的美国文化思潮结合起来看,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了。大多数现代意义上的新兴国家都会经历保守与激进、传统与新潮的思想论争,这在文学上必有旗帜鲜明的反映,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八十年代文学中“寻根”派与“先锋”派的交替。美国的特色在于,作为其“传统”意识的“美国信念”,本身就是矛盾的——“美国信念”倡导自由、民主和和平,这就允许所有的思想不论黑白左右都应当得到尊重;既然黑白左右的思想都得到尊重,那就会威胁与动摇主导性文化模式的独尊地位。
    这个充满了“二律背反”色彩的悖论,便是自由女神的一大困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在“自由”的口号和“民主”的法制下团结起一个血统庞杂的民族呢?右派信誓旦旦,却时常失去民心;左派勇于斗争,然而只破不立。在激进与保守、多元与一元的冲击中,美利坚民族认同时时遭遇危机。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美国”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文化是被覆盖在商业文明与大众文化的外壳之下的。如果我们一味地被动接受而不去作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就很有可能为美国的文化输出战略所迷醉,从而相信了“文明冲突”的谎言。了解了美国当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美利坚民族认同的历史,我们对诸多美国现象的看法一定会有所改变,同时,对于全球化时代的诸如“我是谁”、“多元化”等命题也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因为自由女神的困惑,与作为美国文化他者的我们并非是毫不相干的。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6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