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今人眼光与千古覆案 ——评范子烨著《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剑锋 参加讨论

    初见范子烨《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的书名,我便猜测作者赞成《文选》所录陶诗文本,只是不知如何论述。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直奔这部专著的最后一章文字《诗人的骋望与还乡: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还原阐释》。该章第一节回顾了“悠然见(望)南山”自苏轼以来的争议,证之以韦应物、李白、谢脁等“浓郁的望山情结”实多本于陶,指出“‘悠然望南山’是原汁原味的陶诗文本”;然后考察苏轼之所以采纳“见”字的原因,与他不喜欢《文选》,甚至没有阅读《文选》,与他的禅学修养等密切相关;最后引述从明人以来直到黄侃、徐复(还应算上该节开头提到的田晓菲)的观点以证明“望”字的诗意优越性:“望的瞬间,并不是‘激情顶点的顷刻’,而是延伸着无限美感的诗意的艺术显现”。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令读者神旺的是作者又接着用两节往上叠了两座秀峰,一节论此诗之句是“此还有真意”还是“此中有真意”,二节追问“问君何能尔”中的“君”是谁——这真是千古第一问——我探讨过陶渊明接受史,就目前视野所见,至今没有发现古今哪个读者有过这样一问!作者不但问得好,回答得也好。他论证指出这个“君”决不是陶渊明自己预设的自我泛指,而是陶渊明借诗与某个潜在的文化巨人展开历史的心灵对话,这个文化巨人就是他所崇敬的扬雄!真是“石破天惊逗秋雨”,于陶诗解读竟献女娲补天之功。
    诸如此类的新颖合理、自成其说的观点和论述散落于该书的许多章节。举其大端,如论证渊明《咏贫士》其五中的“阮公”是指阮籍的侄子“阮修”,《咏贫士》其七中的“惠孙”可能指孙坚的父亲孙钟。又如作者以陈寅恪论陶渊明为天师道信徒说为前提,赞成不为人注意的段熙仲《陶渊明事迹新探》一文的观点,认为陶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中的镇军将军是天师道信徒王蕴。陶渊明《联句》诗中提到的“愔之”、“循之”也是天师道信徒,可能指郗愔及其孙辈郗循。《问来使》不是伪作,而可能是渊明二十岁时候的作品,其中所提到的“天目”乃“指东晋时安吉县境内的天目山”。这些见解往往辨析操蛇灰线,顺藤摸瓜,可以自成一说。但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此仅举例以与子烨先生“疑义相与析”。陶诗《饮酒》其十九云:“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分明说自己“学仕”是“向立年”(近三十岁),如何二十岁就做了镇军参军?太元九年(384)郗愔六十二岁,与二十岁的陶渊明联句的可能性也不大;渊明于《联句》中提到“穷居士”似非年轻人口吻。《问来使》一篇,的确是好诗,然正如《西清诗话》所谓:“此篇诚佳,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但不论如何,作者提出的新解令人耳目灿然,为我们继续追寻陶渊明的谜底照亮了一段黑暗。
    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面所述主要创见见于下篇,中篇论述陶渊明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作者站在学术巨人陈寅恪的肩膀上,望到了许多我们所忽视的学术风景。首先,作者从诗人自身的行为、家族关系、始作镇军参军等角度多侧面考察后,认为陶渊明是一位信奉新自然说的天师道信徒。其次,作者集中论述了陶渊明与庐山佛教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的基本态度有思想拒斥也有艺术接纳。作者深入而辩证地考察了陶渊明对于佛教的中国文化立场。指出,“基于传统文化的忧思,陶渊明乃奋笔抗争,而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以制约佛教文化可能带来的文化专制,为多元文化的产生创造新的机缘。此一富于当代学人眼光的论述,可谓意味深长。专著的上篇依据玄学本末有无的辩证观念论述陶渊明的艺境和道境,以“无弦琴”为切入点,探讨陶渊明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他人关注不够的诗人风采。陶渊明的“无弦琴”不仅表达了玄学本体之“无”的意趣,而且也表达了对“有”的特殊作用的重视。这种求本而不舍末的哲学观念的人生实践,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性、现世性特点。专著扣紧对无弦琴的这一根本理解,据“无”谈“有”,具体论述了陶渊明作为“有”的现实日常音乐生活的六个方面,把陶渊明在音乐方面“有”的具体性和丰富性研究推向了广阔的领域。
    该书的副标题是“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其文化视角贯穿全书,视野宏阔。由单纯的把陶渊明的思想归于某家某派转向陶渊明所代表的个性化的人格和文化模式的研究,是近十年来陶渊明研究的一个新特点。这是对陶渊明的认识走向深入的表现,至少不再把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简单化、狭隘化,而是把陶渊明之外的传统文化统一到陶渊明的生命个体上来,注意到陶渊明本身的文化创造力和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关注到陶渊明超越传统的更为普遍的人类意义。这方面的重要陶学论著如韦凤娟的《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与中国闲情》、袁行霈的《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等已经开启了的先河,范子烨的《悠然望南山》继承了这一视角,同时结合朴学深细的考订,格外重视材料的翔实新鲜,无疑是进入这个研究行列的最重要的学术收获之一。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06-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