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超隐喻”的透明度——我读藏策的《超隐喻与话语流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彬 参加讨论

    话语理论是当今西方人文科学中的显学。
    话语理论的核心是在语言中解析文化,阐述遮蔽于语言背后的历史密码。他们认为,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的本质即人的本质。语言的本质是隐喻。无论是表达词语的声音还是刻画出来的形象,都是一种隐喻,通过声音或形象指代另一种事物。随着时间的延续,语言符号与事物的指代关系被固定下来,从而滋生出另一特性,即:语言与世界万物的对应性,也就是透明性。往昔的,话语理论之前的语言学者所关注的便是这种透明性,并试图将这种透明性厘定为若干法则,语言的本质反而淡出研究视野。随着二十世纪之初俄国形式主义与六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的出现,将语言学引进文学研究,把语言与文学结合起来,语言中的隐喻性问题方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进而提出隐喻深处的文化张力。
    在西方,最早揭示隐喻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与《修辞学》中指出隐喻是一种对比关系,他认为隐喻与明喻的本质是一样的,赞赏能够运用隐喻的人是语言的天才。在中国,隐喻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中兴的用法。但是,隐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比,而且往往是一种新生意义的创造过程,随着时间的淤积而植根于人类的意识深处,成为不可问,也不想问,仿佛是自然而生的社会现象。在此,隐喻中的两级完全重叠而融合为一体,用西方话语理论的表述是符号过分化。这种过分的符号化,藏策称为超隐喻,他说:汉字的造字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由某些“中心符码”向“边缘字符”不断“喻说”的过程。而这种最初的中心/边缘关系又在宗法制的社会文化中不断地“生成转换”,按照尊/卑等级或曰中心/边缘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编码(符码化)。比如,日,月,示、且(示,且合之而为祖)等“超级能指”又通过一系列“天人合一”式的隐喻关系建构起乾/坤、阴/阳、天/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具有尊卑等级关系或曰中心/边缘关系的“超隐喻”(并非像西语那样是一种语音/文字的中心/边缘关系)。在这里,“天理”与“人事”的“超隐喻”中,“隐喻”已不再是某种“修辞”(古人所谓的“文”),而是成为了不容置疑不可追问的“天理人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不得僭越。
    天与地原本是自然现象,古人将其与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其实质是把一种隐喻关系固化为不可以追问封建等级制度。藏策认为超隐喻是隐喻中的一种,但它所涉及的却远不止修辞学,而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背后的编码。如果从俗套理论的角度看,超隐喻其实也是一种俗套,一种特殊的套话而已。运用这一理论,藏策对文学与摄影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不少颇有见地的结论,尤其是在摄影界造成了波澜而影响很好。如何透过表层解剖肌理,是一个困扰我国文学界的大问题,众多的理论家与批评家们忙于走穴赶场,汲汲于发表短平快的文章而立名造势,既无心也无暇对理论的深度思索,更谈不上建设自己的理论基础,所谓不知有汉,遑论魏晋。这一理论当然不仅可以运用于中国的畴昔,而且可以施于今之现实,将深藏的隐喻开挖出来,使之在透明度上饱满、生动,至少部分地接近透明,从而为我国文学现状梳理出更加清晰的脉络,这不仅是藏策也是每一位学者所应该戮力而为之的吧。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