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透视女性问题的一部新作 ——评吴秀华著《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美林 参加讨论

    妇女是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成员,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却是弱势群体。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时代意识文化风尚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决定和制约了妇女的处境,因此妇女问题本身就有着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一些研究妇女问题的理论著作中,对这种情况有着程度不等、视角各异的叙述与阐释,然而总不如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妇女问题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具体和形象,丰瞻与深邃。因此分析和探讨文艺作命中女性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妇女问题,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也自然引起学人们的分外重视。
    吴秀华同志截取明末清初百年文学作品里反映出来的妇女问题做专题研究,撰博士论文《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就是以形象为媒介,全面透视封建时代的妇女间题。就中国妇女问题的演进而言,这一历史阶段有其它特殊性。
    一方面,由于宋明理学家倡导“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集》卷二十二下),影响所及,明清两朝出现大量节烈妇女,其数甚夥,如元季烈妇数目据明人所修《元史》统计多达187人,超过前此任何朝代,明代之烈妇节女更不下万余人,在清人所修《明史》中,择其尤者也有308人之多。方苞曾云:“偿考正史及天下郡县志,妇人守节死义者,秦周前可指计,自汉及唐亦寥寥焉。北宋以降,则悉数之不可更仆矣”(《望溪文集》卷四《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此言不虚,清代节女烈妇为数更远胜明季,据安徽《休宁县志》计,仅休宁一县,明季节烈之妇近五百人,而清初至道光三年竟多达二千余人,剧增4倍之多。由此可见,这一历史阶段,妇女身心经受蹂躏与迫害之惨烈程度。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延续,到这一历史阶段也呈现出衰颓之势,在封建经济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又萌芽因素,上层建筑中也产生许多破绽与裂缝,面临着“天崩地解”(黄宗羲《南雷文定》卷一《留别海昌同学序》)的局面。尽管明季末叶,封建卫道者为防微杜渐而倡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有识之士却已然滋生与此不同的妇女观念。不但在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作品中颇多颂扬才智女子,而且在规实社会中,明清两代也确实出现许多才女,她们不但吟诗填词,也作传奇写小说,以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涯,这就表规出与前代不同的女性特征。因此,截取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小说、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自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明未清初为期并不长,但从此著所截取的时段来看,也有百年之久。而这百年间,又是小说、戏曲的繁盛期,涌现出大量作品。吴君所论,也非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的女性形象,而是对百年中产生的大量小说、戏曲作品中各类女性形象进行整体研究。从历史跨度之长、覆盖面之广而言,难度很大。类似这种整体研究的成果,此前还不多见。这种整体研究揭示出来的妇女问题,就较之仅从个别作品中抽绎出个别妇女形象所作的探讨,具有更令人信服的普遍意义,因此,难度虽大,意义也巨。
    如前所述,妇女问题有其多重性和复杂性,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不是孤立的存在,也必须从多视角加以审视。本书业已注意及此,作者并未仅仅单纯着眼于艺术形象本身,而是从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传统思想、时代思潮和作家创作心态等方面契入。对这一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小说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综合性观照。自然,这种综合考察又是建立在对一部部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并非不着边际地空疏放言。
    本书凡八章,论及女性形象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以及爱情、婚姻、贞操等观念,在一定侄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作品中新的质素的生成,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文学史发展的新阶段。此外,本书又将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联系起来加以全面探讨。因为很多作品的作者是男性,他们所创作的女性形象不能不留有白己思想感情的深刻烙印,不了解男性作家的创作心态,就不能切中肯綮地评价女性形象的意义。总之,此书不仅对文学史研究有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史、思想史、妇女史的研究。当然,这还只是阶段性成果。妇女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社会问题,女性形象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出新的研究项目。希望秀华在这一良好开端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拓展,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秀华与我初识于1990年冬,是年元月,我参与主持海峡两岸(金陵)小说研讨会之后,又应河北省之邀与台湾代表团一同前往石家庄国际饭店,参加海峡两岸元曲讨论会。当时秀华随王学奇、常林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此际彼此尚不熟稔。1993年在河北保定燕赵大酒店召开的国际元曲研讨会上,始与秀毕相识,尤其在会议移至承德避暑山庄召开期间,不少青年学子,无论前此识与不识,乐与我同游,其中颇多俊彦,现今已各占地步,秀华亦为其一。次年,秀华成为我的博士生。三年攻博期间,朝夕相处,品诗论文、说戏谈稗,还曾随我赴山东参加海峡西岸丁耀亢研讨会。毕业后,去河北师大服务。秀华此著付梓,阅读之余,略谈数语,以寄托新松千尺之望。
    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