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古代小说续书研究又一新成果 ——评高玉海的《明清小说续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郭豫适 参加讨论

    玉海的《明清小说续书研究》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几年前他在我这里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此书就是他在当年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小说名著的续衍是中国小说史上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明清两代以及民国时期,一些名著都曾引出与之相应的续书。《红楼梦》的续书最多,自逍遥子撰成《后红楼梦》以后,就有多种续书出现,直到当代也还有人在续。《水浒传》的续书也非常多。有一种估计:“《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续书就已近六十部,再加上仿写、改写,仅这两部名著的续书就超过一百五十部。”[1]其他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杨家将》、《儿女英雄传》,还有《官场现形记》等也都有种种续书出现。小说续书虽然数量很多,但好的很少,多的是续貂或近乎续貂之作。诚如玉海所言:“从总体上说,小说名著的续书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没有达到原著的水准。”(本书《引言》)大致说来,这可以说是人们对小说续书自身价值的一种共识。
    在我看来,续书自身的价值与续书研究的价值虽然有一定联系或关系,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以往对续书和续书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术史上关注这个问题并有较多评述的论者甚少。我在《红楼研究小史稿》中,曾对裕瑞的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枣窗闲笔》作了专节的评介。我当年说:“就现在所知而论,在《红楼梦》研究史上,这是第一部而且似乎是仅有的一部专论《红楼梦》续书的著作”。并说:“暴露各种续作的荒唐恶劣,正从反面反衬出曹雪芹《红楼梦》之高不可及,这也是裕瑞对曹雪芹《红楼梦》的一种特殊的评论方式罢。”[2]裕瑞之后,并不是完全未见讨论续书、《红楼梦》续书的文字,但自觉地从理论上、从文学史和小说史的角度认知小说续书、小说续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当时发表了吴晓铃、林辰等学者的一些单篇文章。九十年代更出现了两本专门的著作,一本是李忠昌的《古代小说续书漫话》,一本是赵建忠的《红楼梦续书研究》。
    李忠昌的《古代小说续书漫话》是侯忠义、安平秋主编的《古代小说评介丛书》第三辑“小说知识类”九种《漫话》之一种。此书虽是普及性的著作,体例所限,篇幅较小,但却具有学术价值,涉及续书分类、续书探因、续书价值三个问题,所论有开拓性。赵建忠的《红楼梦续书研究》[3],是一部认真写成的研究《红楼梦》续书的专著,全面而又详细地研讨了有关《红楼梦》许多续书的种种问题。
    高玉海这本《明清小说续书研究》,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继上述两书之后,小说续书研究方面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新成果。三部著作共同以我国小说史上的续书为研究对象,但在研讨范围、着重点、著述体例以及论题的设置和展开等方面各有不同。总的说来,这三部著作各以自己的方式对新时期的小说续书研究作出了贡献,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高著是以明清小说续书而不是以其中的《红楼梦》续书为研究对象,又不必考虑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需要写得通俗浅近一些,相对说来其学术探讨的内容较为广阔而精深一些,理论色彩也更浓一些。
    此书作为古代小说续书研究的一个新成果,我觉得它有两点做得相当好。首先,论题的展开有广度有层次,内容比较充实,论述也较有深度。全书除《引言》讨论小说续书研究现状、续书的含义及本书研究设想,《余论》简要归纳本书的基本结论和主要观点之外,从第一章到第六章分章设置的论题是:《明清小说续书发展概况》、《续书的接续方式及艺术得失》、《续书现象的文化成因》、《续书的创作理论及批评》、《续书对原著的鉴赏价值》、《续书对原著的批评价值》,对“明清小说续书研究”这个总的研述中心而言,六个专章论题的设置既围绕着共同的总的研述中心,而又各有侧重,大致说来可谓结构完整、次序井然。不但各章论题与全书总题之间,而且各章内部各节论题与该章论题之间也注意到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各章的分节论题一般是设置三个,最多不超过四个,这样就兼顾到论题的展开有必要的广度和对问题的探讨有必要的深度,这也反映了本书作者在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上有自己的体会。
    此书对一些续书现象的考察和探讨相当深入细致。如第三章《续书现象的文化成因》用了近七十页数万字的篇幅,不是一般地从心理、政治、时代、审美、理论、道德、名利诸方面分述其原因,而是“换个思路、换个角度”,“从续书创作的整个流程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先是从续书原著本身的影响,其次是从续书作者的创作动机,再次是从续书读者的接受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角度比较新颖、挖掘比较深入,然后又单独设置《说唱艺术与小说续书》加以补充,探讨民间说书艺术、戏曲“翻案”传统这两者跟小说续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思路和论述方法,使得本书对续书成因的探讨有新的内容,有广度又有深度,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书中对不少问题的探讨,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深入。如第二章第三节《论续书创作的两难性》,分别从续书作者的主观因素和续书性质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作了详细深入的解剖。又如第六章第二节中论述《续金瓶梅》对原著“寓意说”的引申,提出《续金瓶梅》的主旨或寓意“大体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丁耀亢对原著所谓“替世人说法”的寓意,是他认可并继续在续书中加以阐述的,“其旨一归之劝世”;第二个层面是《续金瓶梅》隐寓对宋金战争的政治看法;第三个层面也即最深一层的寓意是,“以扬善惩恶的‘劝世’为掩护,通过对宋金战争、金灭南宋的社会历史的描绘隐寓着作者对满清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对明王朝的沉痛怀念”。如此分析,可谓逐层深入,对《续金瓶梅》这部续书“寓意”的探讨颇有深度和力度。
    其次,很值得提到的一点是,此书学术探讨注意和而不同,研述中理论与史料结合,时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例如关于“续书”的含义或定义,学者各有不同的说法,玉海并不过多纠缠于广义说、狭义说的价值判断,而着重于提出他自己的思路和着眼点。他说:“无论广义续书说还是狭义续书说,我们主要是看作品是否与原著的人物具有某种联系,故事情节是否对原著有所发展和补充,这是衡量一个作品是否为原著续书的根本标准”。关于“仿作”应否归入续书,学者也有不同说法,他本人不赞同把“仿作”视为续书,理由也正是由于续书的创作目的不在于“摹”和“仿”,而是对原著故事情节的参与,是对原著情节或人物的补充和发展,仿作则不是如此,“而是在创作技术上临摹前书,编一个类似于原著的‘新小说’”。他认为如果将“改编”、“仿作”视为续书,那就“不易深入挖掘和研究小说史上续书现象的独特文化意义。”(以上见本书《引言》)这些都是言之成理、值得重视的学术见解。
    再如关于续书的性质及其研究价值的问题,玉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续书本身具有双重性质。”何来双重性质?他认为续书“一方面在故事情节上接续原著,是原著情节的延伸和发展,与原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另一方面,续书本身也是一部相对独立的新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由此他认为我们不能只是将续书和原著进行比较,还应进一步将续书和其他小说进行比较,“只有把续书放到整个小说发展史中去认识,才有可能对小说续书进行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章引言)这些论述对小说续书的性质以及小说续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乃至对如何更全面客观地进行小说续书的研究,都是具有启发性的见解。此外,关于小说续书如何分类,学者做法也不一样。他提出“根据统一的标准对续书进行分类,最为直接的办法还是从续书与原著的接续方式入手”,并根据这个“接续方式”的不同,将小说续书归纳为五类:顺续方式、截续方式、转世方式、后代方式、借续方式,认为这比较能够体现分类标准的统一,并避免分类陷于繁杂琐碎的毛病。玉海的这些主张和做法大家未必都一致认同,但却体现了他在学术研讨中学者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
    《明清小说续书研究》自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和弱点,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即书中提出一些见解和主张,总的说是贯彻到自己的研述中去的,但也有一些地方未能圆满地加以贯彻,或者说在研述某种问题时未能清楚地加以解释。如他不赞成将“仿作”视为续书,实际上分类时也是这样做的。理由是“仿作”“不是从原著的情节或人物出发的继续,而是在创作技术上临摹前书,编一个类似于原著的‘新小说’”。(《引言》)然而在论及晚清时期那些类似“仿作”的“翻新小说”时,却又明确地将它们归为续书,称之为“翻新续书”。其实那些“翻新续书”,正如他所说的,只不过是借用“原著里的人物名称”,“让读者熟知的贾宝玉、林黛玉、宋江、林冲、诸葛亮、刘备、唐僧、孙悟空、西门庆、潘金莲等等纷纷来到20世纪初的上海社会,让他们目睹或参与了晚清的改革维新活动”(第一章第四节),跟原著谈不上什么承续的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把这些“翻新小说”划入续书呢?类似这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推敲、改进。
    注释:
    [1]李忠昌《古代小说续书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郭像适《红楼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月版。
    [3]赵建忠《红楼梦续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l997年9月版。
    作者单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7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