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重要爱国词人。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曾在对策中痛斥过宰相贾似道。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从此他便隐居,直到逝世。当时一部分南宋宗室、官员和军队通过海路逃到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刘辰翁内心很向往他们。这首《柳梢春》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词的题目叫《春感》。本来,春天总是叫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可是,对于刚刚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欣赏春天景致的心情的。 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受,便向南宋大举进攻,疯狂掠夺和压迫南方的各族人民。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词人看到此情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首词的上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阳光明媚的春天并没有能够使人们精神愉快。春天呵!你不该又进入这座遭到浩劫而布满愁容的城市。这样的词句简直是作者泪水的结晶,可以看出,词人的痛苦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铁骑”,指元军强大的骑兵。“蒙毡”,为了保暖,在战马身上披盖着的毡毯。“银花”,花灯。“愁城”,指沦陷的临安城。 听惯了本地音乐、看惯了本地戏剧的人,不大习惯欣赏外地的音乐和戏剧,这也是常有的事。可是,作者厌恶蒙古族的音乐和戏剧却不仅仅是出于不习惯,他是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元军的仇恨。“笛里番腔”三句说:笛子吹奏蒙古族的曲调,街头上演出的蒙古族的杂戏、鼓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哪里象是歌声呢?“番腔”,原指少数民族的腔调。这里指蒙古人的唱腔。 作者耻于同蒙古统治者合作,不愿意出来做官,宁愿孤独地过着隐居的生活,清白地度过晚年,因此,他更加思念为拯救国家而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人们。词的下片就是作者这种思想的自我写照。“那堪独坐青灯”以下三句,是作者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名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三句是说:我多么思念故国呵!往日在临安高台上赏月的情景,永远使我难以忘怀。现在每天夜慕拉下的时候,我怎能忍受得了独自一人坐在青灯下的这种痛苦折磨呢?“那堪”,哪里忍受得了。“青灯”,发出青幽光亮的灯。“高台”,可以登上去赏月的平台。“辇下风光”以下三句,作者又进一步写了他对京都这座美丽城市的留恋,自己将要长期在山中过着孤独隐居生活的苦闷,以及对从海路逃往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人们的关怀和向往。“辇[niǎn]下”,这里指京师(临安)。可以想见,在这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首小词的感情色彩很浓,所有的词句都浸透着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原载:《唐宋词选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