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别开生面的解读 ——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评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胡胜 参加讨论

    刘卫英女士的大作《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问世了,读后感触良多。正如陈洪教授在《序》中所言,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解读”。明清小说研究的专著不能说汗牛充栋,至少也是琳琅满目,就在这众多的同类专著之中,该书的确称得上别开生面。
    作者自叙“本书旨在考察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宝物崇拜’现象,认为该现象体现了明清时代人们在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把握与想象世界的特殊方式。明清小说宝物描写既是前代诸多神秘观念与现实感受、思潮结合的载体,是诸般小说宝物描写模式‘互文本’作用使然;又无疑是明清战争中兵器威力的想象,及秘密宗教幻术法宝信仰的文学展示。其与明代心学思潮相呼应,与明清民间宗教跨地区跨阶层传播相呼应,与明代朝野改革武器的呼声相呼应。”这一定位是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
    与此主旨相应,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了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表现及其功能,对《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几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名著做了定量分析,对宝物的形态、功能,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宝物描写的若干情节模式,以及宝物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下编文字直指宝物崇拜的来源与文化意蕴。对此类崇拜做了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心理学、文艺美学,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审视。纵观全书,新意迭出。
    首先,在选题上出新,该书避开了我们近年所熟悉的那些众多常见的陈旧题材,独辟蹊径,以明清小说中的“法宝”作为论述对象,很是讨巧,极富趣味儿性。说起明清小说文学世界中的宝物,实在是太常见了,不论是神魔小说,还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甚至人情小说里都随处可见。宝珠、宝瓶、葫芦、宝镜、宝伞、宝、宝帕……层出不穷,这些变幻莫测的宝物,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个迷离倘恍的艺术世界,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拓宽了读者审美视域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因而,对其进行如是系统专门研究,无疑是具有多重理论价值,对个别具体的小说作品本身的理解,也是视角独特,给人以难得的启发。
    其次,理论切入点好。该书在文学研究和民俗文化研究之间切入,在文学视角和文化视角的交叉、变化中窥视诸多“宝物”背后的深层次空间。作者在对众多小说文本进行精研,定量分析之后,对“宝物”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异彩纷呈的大面积出现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文化视角的诠释。对宝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多层次的挖掘。
    再次,该书阐发论述层次感强。这部论著凡29万字,不仅覆盖面大,涉及众多小说作品,材料丰赡,而且从运用的理论看,牵涉到了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洵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交叉纠结的解读、分析中为小说以及民俗中的“宝物崇拜”加以定位,以实证性例证,为诸多宝物描写寻找佛教、道教以及民俗崇拜渊源。
    从以上几点看,《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一书以其独特的选题,深入全面的论述,为读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诠释,是明清小说研究的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无疑是可喜的,很有文学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同时,未来研究的延展空间也是很深远的。
    (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责编:曲弘梅)
    作者简介:
    胡胜(1969—),男,辽宁海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作者工作单位:辽宁大学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沈阳 110036)
    原载:《辽东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