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阅读传统正典以祛除谵妄的魅影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遆存磊 参加讨论
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是一个执着的老人,他对莎士比亚的热爱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其批评体系中,莎士比亚覆盖着整个天空,洞穿了所有的认知;因之,布鲁姆为这位文学巨擘写就的研究著作,其书名直接将“莎士比亚”等同于“人的发明”。有着如此的热爱,在新书《如何读,为什么读》里,布鲁姆将莎士比亚作为所有作家的“试金石”也就无足为怪了,因为“我们阅读,往往是在追求一颗比我们自己的心灵更原创的心灵”,莎士比亚显然是最合适的坐标。而塞万提斯作为另一试金石进入布鲁姆的文学批评体系,地位固然重要,但与莎翁的关系大约如孔孟在夫子庙中的位置类似,是坐标轴的另一根轴线,恰可完成布鲁姆的文学图景。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哈罗德·布鲁姆进入古稀之年的性情之作,也是他力图正本清源的作品,因此他劳动莎翁和塞氏两位大驾就颇见其苦心了。布鲁姆眼见得学院中的阅读愈来愈为虚伪套话所浸染,文学批评多理念先行,“现时的大学文化,已经用欣赏维多利亚时代女人内裤取代欣赏查尔斯·狄更斯和罗伯特·勃朗宁”,而早已远离人性,远离心灵。布鲁姆希冀阅读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式的作家作品可以引导读者走出混乱的泥沼,祛除那谵妄的魅影。因之,他的《如何读,为什么读》可以说是寻访西方正典的精神旅程。
    于是,布鲁姆读文学作品,如莫泊桑的《泰利埃公馆》,与学院虚伪套话式的意识形态解读迥然相异,不以社会文化角度,也不以我们曾经熟悉的阶级斗争角度,而就是起始于文本自身,感知那人性的微妙之处,“莫泊桑的反讽瞩目地比他的师傅福楼拜更仁慈”,“故事的色而不淫,其精神是莎士比亚式的;它扩大生命,却不减损任何人”。布鲁姆不要套话,他希望读者成为一个发明者,放弃一切所谓的理论预设,用自己的心灵感知“更原创的心灵”,获取自己的心得,而不是别人替自己思考。我们每一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是自然的,不过总是会因各种原因沾染上理念之障,使感知与想象力无法突围。布鲁姆强调要充分地阅读,不要受任何意识形态和理论的局限,使读者真正成为读者,而不是理念的傀儡,否则“无异于在认知上和美学上受欺骗”。这几乎是无意中给予中国的语文教育以尖锐的针刺,其教学观念的狭隘、审美情趣的缺失、意识形态的单调、标准答案的唯一,莫不为正在成长的“小读者”身后附上谵妄的魅影,尾大不掉,或许终其一生亦无法摆脱。
    对于布鲁姆来说,文学批评应是经验和实用的,而不是理论的。理论是灰色的,阅读却与生命的体验息息相关,在鲜活中自有微妙之处。如布鲁姆拈出契诃夫一篇极易为人忽视的小说《大学生》,他感受那微妙变化,“从一条过去到现在的真与美之链”,“是契诃夫本人感动的,似乎是从寒冷和悲惨中非理性地升起的非个人欢乐和个人希望,以及背叛的泪水”。这种文本细读的功夫在学院派批评中大约不太时尚了,但对于读者来说却是常新的,因为它探幽索微地寻觅出隐藏于文本之下的一些意蕴,启示生命的意义。
    布鲁姆同意培根、约翰逊和爱默生的观点,他认为阅读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阅读是为我们自己做好改变的准备。我想,布鲁姆的意思是真正的读者应是孤独的,因为超越了明确的功利性,不再为外物所囿;而真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它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读者。而莎士比亚式的作品“用人类的语言表达人类的情绪”,也就意味着读者必须“用人性来读”。布鲁姆毫不怀疑这一点,文学作品本身是自足的,社会与历史因素只是其外加因素而已,读者于孤独之中寻求的是自我的完善,反哺大众和社会才成其为可能。而反哺只是水满则溢的附带现象,并非阅读本源性的功能。
    阅读传统正典可以祛除谵妄的魅影,因为这些作品可以给我们的生命以无限的扩展空间。当我们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阅读,抛开一切外物的缠绕与干扰,自会寻找到一种“有难度的乐趣”。如布鲁姆所说,“不是为了相信,不是为了接受,不是为了反驳而深读,而是为了学会分享同一种天性写同一种天性读”,那时我们会明白,人并不仅仅是被改变的,还是可以重新发明的。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04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