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爱玲论》:疑似盗版的正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叶染意 参加讨论

    上大学的时候笔者属于班里的穷人,正版图书的价格经常让笔者望而却步,于是常昧着良心买盗版。运气好的时候,盗版的质量还算不错,但通常运气欠佳。盗版书的编校及印刷着实没有保障,通篇语法不通且错字百出,当时的笔者就养成了一边看书、一边执笔修改错别字和病句的习惯,修改的同时对品质上乘的正版图书心生艳羡。
    原以为看正版图书编校有最起码的保障,但看完华龄出版社2010年2月版的《张爱玲论》后,着实是捧着书越看越伤心。
    自序开始,该书就是以驳论立文,以文论人。但失败的是,书中硬伤着实太多,让人看着啼笑皆非。
    第二章中原句如下:“张爱玲急于成名,《第一炉香》后不曾仔细推敲,萝卜快了不洗泥,便将‘第二炉香’点燃起来。”读到此处,笔者赫然发现,由于过度相信编校和作者的背景,以至于对文字不及细细推敲,在书名号和引号之间,这两炉香应该如何应用?笔者想了半天没明白,于是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便留了心,这一留心不要紧,没想到看得触目惊心。
    标点和文字一样,只有正确运用才能讲述清楚文章的情感和寓意。第13页原文称“他竟然奇思妙想地把言子夜教授、言丹朱的父亲、自己崇拜的偶像,当成自己的父亲。”顿号将同一个人给分别隔了开,在该书中,“言子夜教授”=言子夜,“言丹朱的父亲”=言子夜,“自己崇拜的偶像”=言子夜,同一个人用三个顿号隔开?
    看了这么多年的图书报纸,笔者一直认为,顿号分隔的名词之间是相互并列且所指不同,为了避免是笔者自身学艺不精胡乱猜测,笔者特意查了顿号的使用,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表示“顿号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所表示的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在前一页中,原书写道:“张爱玲自然幻化了聂传庆,但聂父介臣却有着张父廷众的深深烙印。”在这个句式中,“但”表示了转折,笔者却读来读去也念不通,手中的笔有一种将“但”改“且”、“却”改“也”的冲动。
    这也就算了,最为明显的是,没翻多少页,笔者就在书中看到好几处引号的错误:只有后半个引号的、引号反着用的、双引号套双引号的……姑且以小人之心度一下君子之腹罢:这是不是也“萝卜快了不洗泥”?
    越往下看,越是觉得这“萝卜”的泥点子太多了点。
    在该书第三章中,作者点评《茉莉香片》时将聂传庆用了“她”做为第三人称。读过原著的人都明白,这个聂传庆在张爱玲笔下是一个性格及心理有严重缺陷的人物,甚至被文中的另一人物言丹朱戏称为“我们那位爱闹别扭的姑娘”,但铁的事实是,这个聂传庆是个20岁左右的男孩,将一个男孩用“她”来做第三人称,如果是想突出其性格中的懦弱成分也未尝不可,但使用中却要注明和统一。然而,仅一页之中就数次出现“他”、“她”的书写方式,难免让人生出男女不分、一片混乱的感慨。
    然而,这种“她”、“他”不分的情况竟然不是个案!在第19页和第49页中,笔者居然再次目睹了这种混乱的重演,文中写道:“是她渔色的最佳对象。”而这个“她”,指的是《倾城之恋》中的男主角范柳原;“当他在公共汽车上邂逅已经改嫁姓朱而有了孩子的王娇蕊之后,她竟然产生了‘难堪的妒忌’。”需要交待的是,这个“他”和“她”是同一个人。
    更让人不解的是,文中对提及的原著篇名的叫法可谓“随心所欲”。《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一炉香》等叫法混插文中,窃以为,在引用原著篇名时,应该统一称呼。虽然看过原著的人都明白,这两种提法说的是同一篇文,但这并不能成为编校时随意处置的理由。
    与此相似的是,在对《怨女》的评述中,作者先是讲起银娣借了700元钱给人,后面一页此数目却变成了800元,连带着我也看了个“七上八下”,不知道这算是编校、印刷的错误,还是作者书写时的不严谨。
    第八章中,原书有一句话是“最成功者为王娇蕊”,笔者反复推敲作者的话,认为他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原著人物中,塑造最成功的是王娇蕊”。
    全书在不同的章节中,分别将张爱玲称为“作家”和“小说家”。按照这二者的标准定义,作家涵盖了小说家的范畴。显然,一个人不能既是作家,又是小说家。然而,《张爱玲论》却这样应用了。
    让人哭笑不得的却还在后面,在第十一章中,原文称“……不愧为天作之合的美好姻缘。然而,不然,雅赫雅却另有考虑”。聪明的读者们,谁能告诉笔者,什么叫“然而,不然,”?两个词怎么就变成两个句子了?
    该著不仅存在明显的硬伤,还有对张爱玲原著的错误解读。
    在点评《琉璃瓦》一文中,对于姚先生的二女儿、三女儿的婚事,该书作者认为她们“进行了成功的反抗”,特别是二女儿曲曲,“从选择对象到谈情说爱到结婚,都是她自己当家作主”。但是,读过原著的读者知道,原著中明明写着“即使曲曲坚持着不愿嫁给王俊业,姚先生为了她底下五个妹妹的未来的声誉,也不能不强迫她和王俊业结婚”。一个“坚持不愿意嫁”的曲曲,在作者笔下被评价成了自由恋爱的先锋?
    用作者书中结尾的一句话作结,“写出一本高质量的张爱玲传,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也!”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