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中国古代侠义复仇史料萃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海军 参加讨论

    王立教授研究古代侠义复仇文学多年,近来他和刘卫英教授编写的《中国古代侠义复仇史料萃编》面世了,这是一部体例全新、颇下气力的专项题材史资料汇编。
    首先,该书打破了长期以来以作家作品个案编写的体例,编著者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该书《后记》中说:
    先前,古代叙事文学的资料汇编,基本上是小说戏曲名著个案的,而即使像孙楷第先生《小说旁证》这样的也是仅仅以明清白话小说若干短篇为主,而本书,则试图打破这种个案作品资料汇编的框架,进行题材史、母题史的分类汇总。编者实际上是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将中国古代侠义复仇文献载录进行较充分的收集,按照有特色的主题学类分方法,将材料按时代先后排列,详先略后,从而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史的发展历程,侠义复仇的亚文化伦理思想,以及文学母题演变的历史过程。
    这里,不是否定作家作品的个案资料汇编,而恰恰是在吸收采纳现有诸多资料汇编基础上,试图由“知人论世”的基础性研究出发,对于某一大类文学题材,进行拉开距离大跨度的综合采集,是根据宗法制社会的习俗特点,对于“侠义复仇”这一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叙事,进行一种近乎全方位的审视。该书虽说是按照故事的母题类型来分类,而实际上又不拘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等以“AT”分类法为主的分类,而是根据中国古代复仇故事的实际情况。这表现在:一是从“大文化”的理论视野来看待年深日久的复仇习俗。书中将“儿子长大后为父报仇”单分出一类,实在有着一番苦心。据编者讲,事实上是为了强调血缘的力量及其在孝子们复仇动机生成持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文本总是陆续关注着复仇孝子长大后如何戏剧性地了解家仇原委,如何在漂泊离乱中得到扶助,怎样受到“继父”(杀父仇凶)的善待与恶待,于是,就与一般性的“为父报仇”故事具有明显的不同和偏重。二是分类方法。有的是按照复仇主体角色身份特点,如“女性复仇”,如“为父报仇”、“为母报仇”;有的复仇主体具有特殊性,如“动物复仇”,其中就可以看出诸多细节表现,就并非完全属于人类所理解认识的复仇,而可能实际上是动物的物种本能使然;有的故事则是按照生成复仇的主体动机,如“反暴复仇”下设7类,从而把较为复杂的故事划分得更加细致。
    其次,该书虽名之为“萃编”,但材料搜集非常丰富。编著者出经入史,按照“详前略后”的宗旨,不仅正史、别集,在史料还突出了以零散的野史笔记为主。而且,除了极有代表性的事例,一般不收篇幅长且人所熟知的小说、戏曲等,这就保证了在50万字的篇幅内,材料来源的多样性。每一条目后标明作者、篇名、卷数,所据底本多依据今人整理的可靠版本,这样,就使得该书在充分吸收今人文献整理成果的基础上,具有现代意识,而并不是以少量珍本秘闻独得为胜。
    其三,是该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跨文体的特征。虽然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事实上,还是有所偏重的,编著者依据的是主题学的理念,把复仇的文学现象,看作是“单位观念”、习俗意识的现实和文学体现。因此,根据中国古代复仇故事的特点,前期史传很多,而后期故事则掺杂了不少虚构的因素,往往史实与虚构难于分辨。于是书中不光是叙事文学作品,诗歌中的咏叹、短小的传闻等也被采集进来。
    资料汇编的工作,繁琐冗杂,费时费力,付出的劳动多,得到的回报少,学界多不屑为之。王立先生、刘卫英女士不惮于此,爬罗剔抉,终成此书,诚为主题学研究领域又一创举,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便利。
    (《中国古代侠义复仇史料萃编》王立、刘卫英编,齐鲁书社2009年2月出版,定价:45.00元)
    原载:古籍新书报 2009年09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