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对刘大观一首诗的评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赵津铭 参加讨论

    在刘大观的诗集中,有这样三首比较独特的诗,总名为《丽人墓》:
    丽 人,江都良家子,姓陈名寅,年十七,以艳色堕勾栏中,心郁愤,日惟求死。既遇汪子味芸,年少有文彩,以身相许之。定情后,折钗为誓,矢甚坚。鸨母高其值, 鬻富儿家。丽人彷徨,无以为计,死志弥决,以未见味芸,犹有待也。一日,味芸看花郊外,偕游侣走僻巷中,突遇之。味芸惊,丽人亦惊。方欲有言,气咽神沮, 视以目,未能发也。游侣噪,而前曳味芸去。明日,丽人死矣。夫其死,虽死于情,非死于义。然其失身,非其罪也。死后六年,松岚至扬州,闻其事,悯之询墓, 所酹以酒、吊以诗。
    遽将艳骨化香尘,岁岁愁逢月建寅。竹木萧森啼恨鸟,何时唤醒墓中人?
    快刀割不断情丝,劫到头来已早知。最是伤心伤透处,一钗折作两钗时。
    自随云影过江来,此地看花已数回。花里忽逢断肠草,不关我事亦生哀。
    序 中对这组诗的来源交代甚是明确。作者初到扬州,听说这样一件事:六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妓女,不堪忍受遭受凌辱的妓女生活,心郁闷,唯求一死。却遇到了一 个风流倜傥的公子,以身相许,折钗定情。鸨母把她的身价定得很高,这样更坚决了必死的决心,却仍想着死前见公子一面,而公子却早已移情别恋。第二天,她就 死了。作者“闻其事,悯之询墓,所酹以酒、吊以诗。”
    第 一首首句直接切入丽人的死,一个“遽”字,何等果敢。次句“岁岁愁逢月建寅”有些不好懂,愁建寅,大概是因为死者名为陈寅,但这句话以谁的口气说出,不太 明白。如果说作者,作者初到扬州,才听说的事情,不会岁岁愁,那是谁的口气呢?只能理解为死者。她死不瞑目,一到寅月,便想起她自己惨痛的身世。接下 来,“竹木萧森啼恨鸟”,同样是死者口吻,结句的问见性情。第二首,“快刀割不断情丝,劫到头来已早知”,是作者直接对死者的评价,其中寄托了深深地怜悯 和同情。“最是伤心伤透处,一钗折作两钗时”,这两句太好了,好得难以评说。第三首,是说作者自己,数次来凭吊,祭奠,尽管此时跟作者一点关系也没有,却 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这种悲哀是对死者真性情的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序言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夫其死,虽死于情,非死于义。然其失身,非其罪也。”这句话明显是对负心者的鞭挞,但是在情和义之间,作者明显趋向于义。认为死者的死是为了情,而不是为了义。这样的观点明显是从孟子那里来的,可见儒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总 的来讲,这一组诗,写的有些拘谨,这大概是作者谨慎的天性使然。一个女子,宁死也不愿做妓女,这本身就是义。想到元好问的雁丘词,更显得这组诗没有充分挖 掘出这件事的情感价值。“不关我事”四字无关紧要。他的这种态度充分折射出当时一般心态,儒家思想在这方面确实有些副作用,但这不是儒家的错,也不是作者 的错,而是社会风气使然。作者作为一个高官,能去祭奠一个区区的妓女,并为之鸣不平,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