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杜甫《丽人行》赏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才智 参加讨论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题解
    

    《丽人行》是一首“旧瓶装新酒”的七言乐府诗,诗题在汉代刘向《别录》中已有记载。但因其内容是直接针对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兄妹,不用古乐府借古喻今的惯例,所以中唐的元稹称其为“新乐府”,今天看来,可以视为杜甫新题乐府中的例外。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此前一年,杨国忠官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
    《丽人行》是杜甫的名篇,描写的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时的情景,讽刺了他们骄奢淫逸的丑行,也从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句解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这一天,天气晴新;在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丽人聚集如云。开头先点出时间,是三月三日上巳节。古时的上巳节,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才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祓除不祥。后来逐渐演变成郊游踏青、水边宴饮,反而重在赏玩景物和饮酒作诗,其祭神沐浴的原意则慢慢消失了。“水边”,指曲江池边,在唐都城长安东南角,景色秀丽,是游览胜地。唐朝时,这一天多有仕女赏游于此。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丽人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模样端庄,天真自然,并且一个个肌肤纹理细腻,骨肉标致匀称。齐梁以来的歌行体善以富丽的词采赋写女子容饰,诗人借鉴这一传统手法,用工笔画一般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色调,渲染丽人们娴雅的体态,优美的姿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贵身份,一看就是皇亲、贵族。明末王嗣奭《杜臆》评价说:“本是讽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诗人在描写丽人容貌之后,接着言其服饰之华丽:绣花绫罗的衣裳,辉映着那暮春的风光,上面有金线绣的孔雀,银线刺的麒麟。“蹙金”,一种刺绣方法,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其紧密而匀贴。也可指这种刺绣工艺品。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头上戴着什么呢?翠青色的㔩彩叶一直下垂到双鬓。“翠微”,以形容山光水色的青翠缥缈,这里是指天然的翠青色。一作翠為。“㔩叶”,即㔩彩叶,古代妇女发髻上的花饰。“鬓唇”,即鬓边、鬓脚。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继描绘头饰之后,又推出背部特写。背后见到什么?是缀满珍珠的裙腰,看哪,多么稳称合身。“珠压”,谓珍珠缀于腰带,压住使其下垂,不让风吹动,既合体,又沉稳,所以下面说“稳称身”。“腰衱”,裙带,这里作腰带解。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诗人在前面描写的是一般丽人,其容貌服饰之华美已不待言。不过,她们都是陪衬,现在,主角要出场了。你看,江边有几座轻柔飘洒如云雾的帐幕,里面是杨贵妃的姐姐们,就是那被皇上封为“虢国”、“秦国”的国夫人。“云幕”,这里代指皇帝的处所。“椒房”,本指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兼辟除恶气,使有香气,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均为杨贵妃的姊妹,所以说“椒房亲”。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李瑁的妻子,后被玄宗看中。《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贵妃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唐玄宗特令每月各给十万钱,专作脂粉之费,平日赏赐更是不计其数。她们出门游玩时,各家成一队,穿一色衣服,仿佛云锦粲霞;车马仆从,堵塞道路。中唐画家张萱曾画过《虢国夫人游春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情景。杨贵妃的叔叔和兄弟也都通过裙带关系,被加官进爵,其中杨国忠更是以椒房之亲,而官至丞相。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她们在云帐里面摆设酒宴,用色泽鲜艳的铜釜盛着香喷喷的紫驼峰肉,用水晶圆盘盛着肥美的清蒸鲜鱼。“峰”,一作珍。“素鳞”,白色的鱼。这里的“翠”,并非翠色或翡翠的意思,因为当时的釜一般都是用黄铜制作,即使其耳或柄可用玉作装饰,但以“翠釜”来指玉饰的釜,也是不大妥贴的。故“翠釜”实际就是指色泽金黄鲜艳的铜釜,这与称华美的楼阁为“翠楼”用法相同。而在修辞上,以“翠”与“紫”相互映衬,更能衬托出杨氏姐妹食馔的珍美、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却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早就吃腻了。只可怜那些手拿弯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他们可是白白地忙活了一场。“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言餐具之贵重。“厌饫”,饱食生腻。“鸾刀”,刀环装有鸾铃的刀,古代一般在祭祀时割牲用。“缕切”,切成细丝,言食物之精美。“纷纶”,忙碌之意;前加一个“空”字,有劳民伤财之意。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太监们飞马回宫报信,却不扬起灰尘,不一会儿,就有天子的御厨络绎不绝地送来海味和山珍。从这样的排场中,可见她们受到皇帝何等的宠幸。“黄门”,指太监。因东汉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为宦官充任,故称。“飞鞚”,疾驰的马;鞚,原指马笼头,这里借指马。“八珍”,中国烹饪史上的“八珍”之说,最早出现在《周记·天官冢宰第一》中。文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珍用八物”,就是说珍贵的肴馔要取用八种东西,于是就有了“八珍”之说。后来,“八珍”就成了珍贵食品的代名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宴席上箫鼓奏出清音,缠绵宛转的乐曲感动鬼神。宾客随从众多而杂乱,满座都是当朝的达官贵人们。这两句暗指贵人受宠,趋炎附势者众多。“箫鼓”,一作箫管。“杂遝”,众多杂乱貌。“要津”,原指重要的津渡,亦比喻要害之地,这里指显要的职位、地位。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最后骑着马,姗姗来迟的,是杨丞相。他大模大样,旁若无人,来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毯铺地的帐篷,去会国夫人。“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擅权专断,颐指气使,阻塞言路,使朝政昏暗。“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曲江岸边,杨花如雪飘落,覆盖在白苹上。传情的青鸟飞过,叼走了国夫人的红手巾。这两句借曲江池边景,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杨白花的故事和青鸟传书的典故,含蓄而又尖锐地揭露了杨氏兄妹淫乱无耻的丑行。
    “白萍”,指水中浮草。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与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有“杨花飘荡落南家”,及“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世说》里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意思是杨花、白苹实为一体。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本为兄妹关系,就像那杨花、白苹一样,但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二人有淫乱丑行。这一句既是喻讽,又暗合诸杨之姓。
    “青鸟”,最早出自《山海经》,是神话中的鸟名,西王母的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后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这里喻指为杨氏传递消息的人。“红巾”,妇女所用的红手帕,这里是说使者在暗递消息。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丞相权势正天下绝伦,炙手可热好怕人。游人啊,请小心,那座帐篷千万别去靠近,惹怒了丞相,可别怨他怪罪!“丞相”,指杨国忠,直到这时,才在诗中点明。而诗至此高潮,即戛然而止。清代黄生《杜诗说》云:“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及其既至,则呵禁赫然,远近皆为辟易(即远远躲开)。此段具文见意,隐然可想。”诗句表面似乎含蓄,实则非常尖锐;表面似乎幽默,实则非常辛辣。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权势气焰嚣张。“绝伦”,无人能比。
    

评解
    

    这首诗本刺杨家兄妹,开头反从一般丽人写起,描绘其体貌服饰的华美,既是陪衬,又十分含蓄。继而笔锋一转,点出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盛言排场的盛大、宴游的豪奢及趋炎附势者之众,见出杨氏兄妹的骄宠之态。最后写杨国忠威势煊赫、意气骄恣,并暗示其淫乱行为。结尾两句,才算把主题点出,但依然不着议论,而是让读者自去批评。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字面上不见讥刺痕迹,但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中,其隐含犀利的讥讽,已隐然入木三分。正如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原载:《杜甫诗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