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动静相生 诗画相济——王维《鹿柴》和《辛夷坞》赏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鹿柴》和《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组诗中的二首。《辋川集》是王维精心创作的一组山水诗,这组山水诗十分别致:它全是五言绝句,每一首诗的题目都是辋川山谷中一处游地的名称,而且每一首诗后面都附有他的好友斐迪的一首形式完全相同的和作。
     《辋 川集》作于唐开元末年,这时正值王维政治上的靠山张九龄被罢官贬职,李林甫上台执政,政治相当黑暗的时期。李林甫是个阴险狠毒的奸臣,外表廉慎,内包凶 险,残害忠良,悖德反经,且尤忌文学之士。王维是李林甫的政敌张九龄一手提拔起来的,在朝廷作的是谏官,政治主张与李林甫尖锐对立,因此随时都可能被李林 甫致于绝境。这一点王维当时看得很清楚,他便十分惶恐不安,最后不得不以退隐作掩护,装着万事不关心的样子,过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集》组诗正是在这种 受压抑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它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抒见逐之情,言济世之志,述退隐之乐。
    下面我们就他的《鹿柴》和《辛夷坞》作一些分析。
    先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 人像是个手段高明的摄影师,首先将诗作的全景摄进镜头,推到我们面前:空山一座,伴随着“人语”这一画外音,画面开阔宏大,给人一种清空缥渺的情势,接着 镜头一转,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画画,推出空山某一处的近景,阳光返景射入深林,映照在肯苔上,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画画的清晰度一下就明朗、具体了。
     其实“空山”并不是一座真空的山,诗人侧重表现的是山给人以一种空寂清冷的感觉。由于空山廖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就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但 闻人语晌”一句接得好。“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大自 然的声音其实是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 的“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待到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平静,那种空寂感就更强烈了。
    三 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得很,林间树下的青苔,就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 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而这里诗人却偏偏突出了返景入深林的阳光,这就是他的手段高明处。斜阳返景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 的青苔添上一丝暖意,也给整个深林带来—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大自然的客观效果与诗人所要表现的主观情绪是绝然相反的,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 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景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休的幽暗更加 突出了。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着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 反衬幽暗。整首诗就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摻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诗人反其道而行之,欲显其寂,故使其响;欲显其暗,故 使其明,匠心独运。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全 诗描绘了芙蓉花花开花谢的全过程及它的境遇。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芙蓉花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的灿 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出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艳丽烂漫,点缀着寂寞的涧户,没有人来采撷,没有人来观赏,随着时间的推移,最 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 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有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有所寄托。
     这 二首诗都是写景之作,在景物描写上都以小景取胜,做到动静相生,诗画相济。诗作总的给人以一种清幽的感觉,在宁静、安祥中有时又忽然添进一丝动感,一点小 小的惊动,点醒整个画面。返景辉映在青苔上发出一种清幽的光亮,给空山增添一些活的气息;涧户虽然寂静得没人理会,可山中自有芙蓉花破苞怒放、色彩绚烂, 纵使山花最后又无声无息地凋谢了,却写出了一个宁中有惊、惊中见宁的诗的境界。
     其 实景物的这种情境与诗人自身所处的情境是完全吻合的。诗人虽退隐田园,求得了片刻的安宁,可内心深处是很不平静的。他怎甘寂寞,像芙蓉花那样花开花落无人 理会?怎能容忍空山一座,孤寂清冷,只有返景映照着青苔,黯淡无光?他满怀济世之志,由于官场政治的恶化,终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苦闷、悲愁,处在 一种宁静中有惊动、惊动中见宁静的不安境况中。于是他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从小景入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将注意力集中到山水景物的某一特征上,大加渲 染,让它表现自己的某种感情、某种寄托。蕴意深刻,委婉含蓄,不露一丝斧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