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较《诗》甚长 甚幻 甚丽 甚明”之二——屈原《离骚》详解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离骚》是一首规模宏大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表达了屈原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
    

    在《离骚》“乱辞”的结语中,点明了他一生所要追求的是“美政”。所谓“美政”,包括了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两个内容。在战国时代,提倡所谓“举贤授能”。这意味着反对旧贵族的世卿世禄,限制他们对权位的垄断,而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诗中曾热情称颂所谓“三王"时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三后”,按旧注解,是指夏后、商汤和文王,即“三王五帝”的“三王”;另注解认为“三后”是指楚先王,指楚国的三个王。“纯粹”,指德行完美。说,从前的三王,他们德行是如此的完美。“固众芳之所在”,众芳草都会聚在他们那里,即周围汇集了众多芳草。“众芳”是比喻贤臣,有才能之臣,也指有许多人才聚集在他们周围。“杂申椒与菌桂兮”,“杂”,当动词用,就是杂用,兼有。“申”,地名。“椒”,指花椒树,是一种香木。“菌桂’,指肉桂,也是一种香木的名字。也是用香木芳草来比喻人才,指他们兼用各种人才。“岂维纫夫蕙茞”,难道他们只是编织蕙草和自芷草吗?“蕙”、“茞”也是指人才。“纫”,编织的意思。是说,他们大才也用,小才也用,极能延揽人才,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因此“纯粹”,政治清明,而且当时国家强盛。诗人还特意地举出历史上不拘身份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一些例子,如筑城的奴隶传说曾受到殷王武丁的重用,曾做屠夫的吕望(姜太公)被周文王所提拔,还有商贩宁戚做了齐桓公的贵卿,等等。这样的例子,表明他反对世卿世禄,赞成从社会下层来拔举人才。在当时这是一种进步的、开明的政治主张,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美政”内容除举贤授能外,还有“修明法度”,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统治者也都要遵循法度、规则来办事,反对他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诗中说:
    固时俗之工巧兮,俩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时俗”,指当时弥漫在楚国上层社会的风俗。“工巧”,善于投机取巧的意思。“偭规矩而改错”,“偭”,违背的意思,“规”,圆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这里是表示原则、法度。 “改错”,“错”,同“措”,改变一些正当的措施。这句说:他们总是违背原则、法度,另搞一套。“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古代匠人画直线的一种工具。“追曲”,走邪门歪道。“竞周容以为度”,“竞”,争着。“周容”,苟合求容,就是互相包庇,互相吹捧。“度”,常规。“以为度”,以互相包庇、吹捧作为自己行为的常规。诗人对他们争权夺利,贪婪嫉妒,倚仗权势,蔑视法度规矩的行为非常愤恨,因而主张修明法度,用“循绳墨”来改造楚国的黑暗现实。对于楚王也提出了这样要求,应遵守法度。并举出历史经验、教训来告诫楚王,历史上许多王朝破败都是由于君王“康娱以自纵”(寻欢作乐,放纵自己),“纵欲而不忍”(放纵自己的情欲而不能克制);而那些立国长久的君王都是“俨而祗敬”(对国家的事业谨慎、不敢懈怠),这样的人才能享有长久的统治。这证明了一条真理:“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意思是,上天公正无私,要看谁有德行才给帮助;只有那种德行美好的圣君,才配管理天下,享有天下。这虽是假借天意来说话,但强调的却是君王必须谨慎行事,必须遵守法度,不能胡作非为,否则就会天怨人怒,丢失天下。屈原的这些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都反映了他与当时楚国腐朽旧贵族势力的对立,表达了他革新政治的要求。应当说,他的“美政”两个内容,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从文中可见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离骚》表现了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开始就表现了诗人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表现了他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刻的关怀。“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他愿一马当先,为祖国开辟一条走向富强的道路。当他受到旧贵族的谗言而被楚王疏远以至于被流放后,他仍以祖国兴亡为念,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希望楚王能够奋发图强,使国家兴盛富强起来。如他明明知道所谓“鲧婞直以亡身”(鲧就是因为过分的刚直,所以惨遭不幸)、“謇謇之为患”(说忠言是要遭殃的),可他还是坚决拒绝要他明哲保身的劝告,始终是“忍而不能舍也”(一再地克制但也仍然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我们知道,在“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所谓“楚材晋用”,就是一个士人在本国,比如楚国,呆不下去,他可以到晋国去做官,在当时这种现象习以为常。当今社会的人才流动,乃至“跳槽”等现象,即属此例),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在本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尽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找寻自己的出路,但屈原却始终不肯离开祖国一步。因此,他在詩结束时奏出了爱国的最强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不愿意,也不能够离开自己的祖国;虽然他知道祖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对他存在着许多危险,而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已经被放逐,但他还是不能离开这个灾难深重的祖国。那怕是在幻想中离开那也是不可能的。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之情,感人至深。所以,我们从《离骚》中可以感受到屈原的那种非常深沉、非常热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表现了诗人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诗中最使我们感动的,除了上面讲到的两点外,还有坚持理想、坚持操守的伟大精神。诗人曾揭露当时楚国上层社会的现实“凭不厌乎求索”(腐朽贵族总是不厌其烦地追求名利);又揭露他们“各兴心而嫉妒”(他们在心中充满了嫉恨之心,嫉贤害能之心)。说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溷浊”的“幽昧以险隘”(“险隘”,指是非不分,令人迷惑,眼花缭乱;“幽昧”,指昏暗),到处是贪得无厌,结党营私,苟合求荣,一片黑暗。这突出表现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始终保持着坚贞高洁、正直光明的德行。他始终严格约束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在生活当中是各有各的爱好的,但是修养德行却是我习以为常的,是恒守不变的)。可以说,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虽屡遭挫折,但愈受挫折,他的这种品质愈要发扬。“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菲菲”,形容香气,如现在所说“香喷喷”的意思。“亏”,亏损的意思。就是充满了香气而难以亏损,比喻他高洁的德行。“沫”,指散失。香味到如今仍然没有散失,是说品质、德行虽然受到群小们的嫉妒,谗言诬蔑,但他仍然坚持操守,保持自己的高洁。他指斥那些中途变节的人“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我原来以为兰这种香草是可以倚仗的,可是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羌”,发语词。“无实而容长”,只是外表好看,实质上都是靠不住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兰芷”,本来都是香草,但它们却在黑暗社会的影响之下,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本质,把自己原来的德行变成秽臭的,“荃蕙”,本来也是香草,但最后化为很普通的茅草,也是失去了自己的香味。这些都是比喻变节了),“虽萎绝其亦伺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他曾经培养了许多人才,希望他们将来能够为国所用,可是这些人于中途起了变化,变质了。他觉得这些人即使“萎绝”掉也没有什么可伤心的,让人最悲哀的,本来是香草但化为芜秽)。这都是对当时变节的人的一种斥责。面对这种种黑暗势力,诗人却表现出决不妥协、决不调和的斗争精神。他反复表示要为自己认定的理想坚持到底“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所认为对的,善的,虽然死九次,我也不后悔,表示自己的坚决性)。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溘死”,忽然受害死去。我宁可忽然受害死掉,或者被放逐,但我也不忍和他们表现出同样的丑态,即不肯同流合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我惨遭不幸,受到“体解”的酷刑,我也不会变化的,难道我的心是受到惩戒就可以变化的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人能跟我一起在楚国实现理想的政治,那么我就像彭咸一样去死)。诗人也果然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他宁可保持节操,殉于自己的理想,也决不中途变节。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认定目标一往直前,至死不悔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的伟大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为进步、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可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我们知道《诗经》绝大部分属于民歌作品,是无名氏作品,经过口耳相传,由集体创作出来的。一般说,最早的民歌,内容也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比较短。由于是集体创作,虽也有闪耀作者个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洁人格的伟大诗人的塑像。正是这样,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成为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因而对后世发生无限的感召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屈原出现以前,中国的诗歌还基本上属于民歌的时代,只有当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开始出现诗人,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特点不是按照事物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受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对理想的强烈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按照篇章结构,前半部分是着重对诗人自己生活经历和遭遇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矛盾对立的形式。第一组,“内美”、“修能”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光阴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热切的人生追求。第二组,三后、尧舜的“纯粹”、“耿介”,与桀、纣“猖披”美丑善恶的矛盾,表现出他的政治理想。而诗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愿望和“恐皇舆之败绩”、“及前王之踵武”的政治目的与“党人之偷乐”、“路幽昧以险隘”的宫廷政治环境,又形成深一层次的第三组矛盾。通过这个对立,烘托出诗人不顾自身,“忽奔走以先后”,为了国家命运汲汲奔碌的一片赤诚之心、热情之望,再和“荃不察”、“反信谗而怒”的遭际,构成更深一层的矛盾。在层层矛盾冲突结构的递进中,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深刻。我们看,诗人把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并用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出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地呈现出来,启迪人们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向善向美心灵。
     在《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心中苦闷,表现诗人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诗人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还特地从神话传说中吸取丰富形象,通过自己奔敖不羁的想象把这些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即用神话性的想象,来表现一个苦闷人灵魂上天入地对真理的追求。当向重华陈词以后,由于他觉得得到了重华的肯定,便上下求索,到处遨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固,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风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我们看,在这里出现了许多神话的人和物。比如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等,这神话里的人和物都是供诗人自由驱使的。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中的地名,所谓县圃(古代神话中昆仑山有—个悬在空中的花园,叫“县圃”),崦嵫(崦嵫山),咸池,天津(指天河的渡口),不周(不周之山),这是他想象中所到过的地方。这想象之大胆、丰富,是古今少有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运用大量古代神话传说,但又不受原故事的拘束,不像后代一些作品引用神话,只当典故来用。他不仅把那些故事当作典故来用,而且把那些神说中的神和神物作为活生生的形象来参与诗人神游天国的活动。这说明诗人已经通过一番自由的想象加工,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且使这样一些神话传说服从于他所要表达的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诗歌艺术构思的一部分。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加自由了。如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凤鸟飞向天空,可以说是一路车马喧闹,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的时候,突然驻足在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因此就把全诗推向一个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
     遭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蔼兮,呜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旃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软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兮,韶聊假日以她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晚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这一段非常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信念。如果不是借助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构思,那是很难达到的。
     高尔基曾经指出过,所谓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浪漫主义,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利用幻想、虚构以至于神秘主义来歪曲现实,粉饰现实,引导人们与现实中的不合理的事物相妥协,或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积极浪漫主义虽然同样也带有幻想、夸大和奇特色彩,但在内容上仍然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引导人正确地认识现实,特别是唤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的不合理事物的反抗性。该詩正是这样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范例,是我国文学中积极浪漫主义的远祖,这十分珍贵。
    三、在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离骚》的形式是吸取和借鉴了南方楚地民歌而写成的,但它也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笔法。它打破了《诗经》四言的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把事实的叙述和幽独的抒怀,以至幻想的描写,这几方面交织在一起,既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
    另外,从诗的语言来看,采用大量方言和口语入诗,用得最多的是“兮”字。“兮”字古代的读音是“呵”,是一个感叹词。“兮”是当时民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词汇。这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整诗文采绚烂,比喻丰富,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而合起来又是一个结构宏丽、和谐完美的艺术殿堂,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评论屈原《离骚》,说《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另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意思是说,《离骚》的影响比《诗经》在历史上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可见,鲁迅高度肯定了《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