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是著名哲学家、爱国志士。少年时就有抗金救国的大志,《宋史》称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曾上书宋孝宗,力主抗金,被当权大臣嫉恨,数次遭受诬陷下狱,被人目为“狂怪”。他一生不曾作官,晚年得进士第一,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而卒。陈亮与辛弃疾交往密切,志趣相投,词风也与辛弃疾相近,是著名的辛派词人。陈亮词最大的特点是“不作妖语、媚语”。他的朋友叶适说他写完一首词,便自叹道:“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就是说平生为国为民的怀抱,大概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他自觉地把词作为表达政治见解、抒发爱国感情的工具,把 自己 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写入词中,因此他的词具有较充实的思想内容。他与辛弃疾在鹅湖相会后寄和辛弃疾的 【贺新郎】 三首很著名。他坚持抗金理想,渴望祖国统一,并对胜利充满信心,这种精神在他的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词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念奴娇]《危楼还望》 : “危搂还望;叹此意,千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首词还有一个副标题,叫“登多景楼”。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代乾道六年(1170)知润州军州事陈天麟重建,并作《多景楼记》叙其事,中云:“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宋卢宪《镇江志》)。那么,陈亮此作意旨如何呢? “危楼还望”,起句破题,交代了登临地点。“危楼”:高楼。“危”字的这种用法,于现代汉语中鲜见而古典诗词中常有。诸如:“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楼高莫近危栏倚”(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凤栖梧》)等等。“还”与“环”通。“还望”是四面眺望,点出了登楼人所望范围的广阔。正因为“望”之广阔,从而触发了登楼人的无限感慨。 “望”字是词眼,全词皆由“望”发展而来。 “叹此意”是“望”之后情感上的突发。词人登楼不是为了观赏风景、满足眼欲,“筹边独坐,岂欲登临豁双眸”(戴复古词),而是别有用心。用心是什么 ? 却又不明白说出,只以“千古几人曾会”逗引一笔,设置悬念,驱使读者去追究。首三句,词人把该楼的高耸(“危楼”)、时间的悠长(“千古”)、所览的广阔(“还望”)这三者有机地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种“崇高”、“雄壮”的审美感受,使读者通过这个审美主体受到感染而产生精神力量。起笔不凡。 “鬼设神施”三句,写所“望”之后的惊叹,意为:江山布局的巧妙和形势的险要不是人力所办得到的,像鬼斧神匠的特意安排,但是,上天并非有意把江山天堑作为划分疆域的界限。而朝中的一些妥协派却将此看作是划分南北的天然疆界。“浑”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朝中的妥协派对收复失地的态度。这句是概述江山形胜,下面的“一水横陈”三句则是对江山形胜的具体细致的描述。“一水”是长江,多景楼在长江南岸,东南西三面都有险峻雄伟的山岭环卫。“一水横陈,连岗三面” 两句是从地理位置上描述多景楼,即京口的形势险要。“做出争雄势”一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岗的态势,而还在暗中辛辣地嘲讽了朝廷中借长江以偏安的妥协派。连没有血性、没有意识的山岗都“做出争雄势”,想进取中原,与敌人争斗,可是朝中的妥协派却一味苟安,弃中原于不顾,真是连山岗江水都不如。由此,作者浮想联翩,想起了历史往事——“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六朝”指在建康(今南京市)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当年,六朝的土大夫面对天下分裂只是考虑保住自己家族的利益,做偏安一隅的打算。然而,结果如何呢?“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历史的教训正是如此。但识者甚少,这是词人所慨叹的原因,也是“意”的内容。 以上是词的上片,从登临感叹到远眺所见及由此而感发的议论,逐步过渡到词作的题旨。下片则借典言志,发抒豪情。“因笑王谢诸人”三句紧接过片的词意而来,“因”起连接作用,这句把词从“六朝”这样广阔的范围缩小到王谢这样两个家族,以便集中笔墨,加以议论。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借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这里借古讽今 , 讽刺、嘲笑那些苟安者只会空发议论,漫嗟荣辱,欺世盗名,“也学英雄涕”。其实,他们只是想依恃长江的天险,那管收复广大的中原土地。“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河洛”:黄河、洛水,泛指中原地区。“腥膻”:牛羊的气味,指代金人。据载,金人主宰中原时,霸占良田,抢劫金银,奸淫妇女,强拉壮丁。军粮不够时,把壮丁或成千活埋,或与他族交换战马。因此,民怨日深,难以生存。想及于此,作者心头愤郁难遏,进取中原收复失地之志油然而起,“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明确地道出了自己的抗敌决心和进兵之策。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其一,祖逖击楫,义无反顾。出自《晋书·祖逖传》: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陈亮借此表示自己要追寻祖逖的足迹,为扫除金人占领者而进行义无反顾的征战,显露出词人的必胜信念。其二:谢安围棋候捷,典出《通鉴》:“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已破贼’”当时与八十万秦兵作战的东晋军队首领是谢安之侄谢玄,故称“小儿辈”。作者以此使人明了其胸中的韬略,及其视敌如草介的非凡气概。八十万秦军亦为“小儿辈”所败,区区金兵何足为虑!势成,有利的形势已经形成。词人在《中兴五议》中说:“今虏酋庸懦,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隋。”因此,词人认为,收复中原的有利形势已经形成,“正好长驱”恢复失地。这几句词,集中体现了词人抗金主张之坚定和藐视敌人的豪气,读来令人鼓舞、振奋。 此词旨意在指责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妥协政策,反对划江自守,依天然屏障为南北疆界的自私打算,表达了词人爱国热情和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情调激昂,豪迈,同时,作者以文为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用典圆脱,不落窠臼。 宋词以多景楼为题的并不算少。程珌和李曾伯都以不同词牌作过,然成就都不如陈亮。陈亮的多景楼词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词的思想境界较高。正如他自己说的“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群”(《书作论法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