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剧李容近日正忙于将余华小说《兄弟》改编成同名话剧,参与编剧的还有其学生洪靖慧。据悉,剧本提纲已通过审核,并已完成了第一幕的创作,预计将于年底上演。 说到对小说的总体感觉,李容表示,其实他并不十分喜欢小说,主要是不喜欢它的叙述方式,尤其是某些表达方式,如词汇的选择、语言的重复等,但不可否认小说仍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特别指出,小说中诸如李光头结扎、阳痿的细节,正暗示了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男性公民精神上的萎靡。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的成功并非依靠着个人的努力,而是有赖于非正常的关系,也是对当下社会的尖锐批判。此外,对赵诗人,刘作家的刻画,则深刻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生动反映出了他们的堕落。而宋钢的盲目和执著的兄弟情,以及最终自杀的命运,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因为这些正是普通老百姓身上最大的特点。因此,他不同意“在这部小说中,余华不敢直视现实”一说,而是认为这恰是他黑色幽默的体现,只是语言令人有些不舒服。同时,他也并不认同外界加诸《兄弟》的批评,诸如:销售炒作、畅销文学等,他认为“炒作并不完全是坏事”,而批评余华不该写畅销小说也是“有失公允”的。 尽管李容更喜欢小说的上半部,因为文革中小人物的遭际是余华最为擅长的题材,但在改编过程中,鉴于一些敏感话题需要适当回避,话剧将情节重心还是放在了后半部上,以李光头、宋钢、林红三人的关系为主线。同时他也表现出了对赵、刘两位“知识分子”的“偏爱”,表示他们也一定会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从他们的溜须拍马和不负责任中,观众分明可以感到民族的脊梁断了! 与之前成功改编的慕容雪村的小说相比,李容认为,在结构上,《兄弟》较为容易些,而在语言风格上,他则更偏向于前者,但他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到改编,因为《兄弟》中,令他较难接受的语言主要是在描写和表述的部分。而事实上,小说人物的对话还是非常有特点的,这些都可以完全保留在话剧的对白中。与此同时,剧本中还会加入一些编剧自己的话,因为单靠小说中的对白不足以支撑一出话剧的演出。 李容告诉记者,在舞台表现上,该剧将运用多媒体的舞台手段,以此更贴切地表现他在文字上所追求的那种感觉,同时也与余华在小说中创造的荒诞感相通。至于话剧的票房,李容坦言:难以预料。因为就其以往的经验,票房成败似乎主要看档期;另外,小说《兄弟》已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改编与票房的关系就不那么大了。 原载:《文学报》2006年6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