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学生戏剧:自娱自乐的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天蓝 参加讨论

    2006大学生戏剧节明日闭幕鼓励加入流行元素还是承袭传统表演引发争议
     “青年是明天的希望”。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戏剧节虽不是正规专业的戏剧演出,但不乏新鲜创意的大学生戏剧,依然吸引和凝聚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期望。2006大学生戏剧节即将于明日结束,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来自30多所大学的社团上演了自己创作表演的话剧作品。有专家指出,本届大戏节的规模和专业程度让人耳目一新,但也存在自娱自乐、不重视传统叙事表演、搞笑与无厘头等流行元素开始影响学生戏剧创作等问题,本报采访了业界人士,他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关于大戏节目的 自娱自乐还是走向社会
    ●正方:就是为了娱乐和表达
    李俭: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大戏节是自娱自乐的表演,因为大多数戏剧团体都不是专业的。
    我觉得,大戏节的剧目,多数都能把大家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但是在引起观众共鸣的方面是缺失的,缺乏时代感,可能因为业余的缘故。如果我们非常专业,那些专业的社团去干什么?我们是为了娱乐和表达,不是为了抢人饭碗。
    ●反方:没有人有时间陪他们自娱自乐
    傅谨:大学生戏剧节的演出是面向公众的演出,注定了他们不能自娱自乐,没有人有时间陪他们自娱自乐。虽然他们不像戏剧演员一样以此谋生,但是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以自娱自乐的态度去对待。观众不会用职业演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水平不可能像专业演员一样,但观众同样有期待。
    杨乾武:现在的大学校园毕竟不像过去了,但还是希望大学生把自己的青春和思考融入到戏剧中,保留校园的单纯和理想,同时又超越校园,而不是自娱自乐。
    关于戏剧表演 坚持传统叙事还是走先锋路线
    ●正方:戏剧重在叙述,老老实实走传统比较好
    傅谨:这次大戏节剧目的表现形式确实有所不同,《等待戈多》是先锋类型戏剧,《〈人民公敌〉事件》是现实类型的话剧,但是两个剧目都受到了好评。很多做戏剧的大学生或者其他一些人,也受到了影响,痴迷于形式的创新,但是戏剧最重要的是叙述。先锋的戏剧风格入门容易,但是做得精致却很难,可以说是条斜路,而写实是条正路,很简单的正路,这里正斜没有歧视的意思,哪条路都可以通向成功。
    戏剧通过叙事表达感情是最正确的,其他努力都不能改变戏剧的本质,如果大学生做戏剧,我建议从正道走,走正道会很好,因为叙事能力是人天生的,而那些形式的东西很多都是瞬间的,不可追逐。
    ●反方:不认同模仿,重在大学生内心的表达
    杨乾武:现实主义的传统表演在专业团体中本身产生了两种走向,一种是以焦菊隐为代表,北京人艺老一辈艺术家从斯坦尼表演体系出发,结合中国戏曲,找到适合中国的典范式的表演方法,这是一流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要模仿,就要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传统。但即使这样,我也不认同这种模仿,我认为学生要做戏,还是要从熟悉的人物和生活出发,发自内心真诚地表达。模仿也需要从外到内,慢慢找到方法。比如今年的《〈人民公敌〉事件》,通过戏中戏讲环境污染,并演变成年轻人对理想的思考,这些内涵都会超越演技,让你感受剧场艺术的魅力,因此学生戏剧不一定要向专业靠拢,但要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灵魂的激情。表演差一些,问题不大。
    陶子:我们现在一说到传统表演,就会让人想到北京人艺,或者现代话剧写实主义的风格,但我觉得这些对大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不好强求。
    今年《如果是喜剧》的编剧就说,对他们来说在舞台上讲一个故事很难,我觉得这说得对。这次南京林业大学上演的《寻找天使》,虽然他们尽力去向专业表演靠拢,从学生戏剧角度已经做得不错,但要达到专业功底确实太难了。因此不排除他们去寻找其他的替代方式,其中也会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出现。
    另外表演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现在各种媒介的影响很大,我希望他们非常聪明地将这种影响转化成新的舞台语言,比如顾雷就会转化许多传统戏剧的元素。因此学生排戏还是要想一下自己表演的根在哪里,如果你的根在电子媒介里,也要设想它能否转化。
    ●中立方:有,你就看着;没有,也别闹
    史航:无论这些学生呈现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惟一活着的东西。我们没法呼吁提倡,能送戏到兰州大学?或者哈尔滨化工学院?而且送戏有什么可送,又能不能送过去?
    所以你就不能苛求地说让他继承传统或是像你的期待。我们只能说树上结果子,田里长苗,树根底下长蘑菇,这是你没法进行设计的,不要当作设计师。
    大学生目前的这种状态一定是和整个大环境有关的。因此不要有那些苛求,遇到的时候我们好好给它鼓掌,就像《疯狂的石头》,戏不错,但不能说我们就提倡它。你就等着呗,有,你就看着;没有,也别闹。
    关于流行元素 影响老树新枝还是缺乏内涵
    ●正方:流行文化对于未来话剧观众不会起到影响
    杨乾武:一直以来,大戏节支持专业的元素,也希望将学生引向专业,不提倡也不鼓励被流行文化左右。今年大戏节我知道有那种无厘头的小品式的剧目,我和大学生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对戏剧的了解还是很贫乏的,有些学生大学四年都没看过一出话剧,他们甚至告诉我,他们只看过小品,只了解小品的表演方式。
    我觉得,学生戏剧可以吸收流行文化,包括影视、动漫、小品都可以,但是如果你做戏剧还是要有个态度。
    李俭:无厘头等流行的文化对于未来话剧观众不会起到影响,就如同相声,一些外国人也在说相声,但是相声传统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只是多了一些新枝叶。无厘头的话剧毕竟是话剧,具备话剧的要素。东西方话剧有所不同,同样新老话剧也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可能是市场和观众的不同。我看过我们学校专业戏剧系的表演,他们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框住了,而我们的新戏则比较自由、鲜活,并且我们多数作品是体验生活创作出来的。我认为无厘头的表演和专业的表演不应该有太多的界定,不管是哪种表演方式,只要适合某一个话剧就可以了。
    ●反方:只能说明大学生戏剧缺乏内涵
    傅谨:大学生在戏剧中的无厘头表演可能会给人一时的愉悦,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我们几十年来太压抑了。但是有些无厘头,第一次看观众会笑,第二次看也会笑,第三次看可能就烦了。这种流行元素的表演出现,只能说明大学生戏剧缺乏内涵。既然做戏就应该有个戏剧的样子,比如《〈人民公敌〉》事件,学生的表演和专业的演员相比也相差很多,但是剧本有力量,有内涵,可以说是整个戏剧界都没出现过。
    中立方:无厘头是时代的诱惑,一切都顺其自然
    史航: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波澜、陷阱、诱惑等东西。这个时代是无厘头,倒退几十年可能就是政治倾向,主题先行。
    等一些人把小陷阱填满后,剩下的人就结实地踩过去了。所以,无厘头泛滥的时候,一些天性直率的人可能觉得没意思。如同一首歌的意思,30以后才明白,变化比计划还快,30以后才明白,一切都不会太坏。
    当出现雨果、布莱希特、契诃夫的时候,我们看看同时代那些人在干什么,都是一些烂戏!那个时候也有搞笑,也有滑稽戏等,所以这样没关系。
    ■多方视角
    孟京辉(先锋戏剧导演,近作包括《琥珀》、《魔山》等):
    今年看了《哈姆雷特主义》和《等待戈多》两部大戏节的话剧,感觉大戏节的戏做得很好。大戏节对中国戏剧是个冲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专业两个字在这些业余剧社的同学们面前显得很无力,也不该和专业的演出相比较,他们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
    魏尧(媒体摄影、观众):
    目前的大环境是以流行娱乐为主,但我认为做戏应该严肃一些,只是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无厘头和意义不冲突,只要不是为了无厘头而无厘头就好。大学生应该需要校园内容+实验形式的话剧,而不是小品。我认为在组委会审核剧本的时候应该给剧社一些建议,或许经过组委会专家的指导,会有优秀剧本脱颖而出。
    邵泽辉(新生代导演,导演作品包括《麻花2———情流感》、儿童剧《福娃》):我觉得无论是专业或是非专业院校排戏,从经典入手是个很好的方式,因为无论从戏剧结构或是呈现方式都不难,比原创简单,在创作中能找到技巧或是表演上的突破。如果真有能力了,再排原创的东西。年轻的时候有表达的欲望,但表达技巧不行,这些可以从大师作品中找到解决方法。
    顾雷(新生代导演,历届大戏节参与者,今年新作《等待戈多》再次为大戏节开幕):今年大戏节的一些戏确实有自娱自乐的成份存在,这是整个文艺界都存在的问题,这些大学生只是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了这个现象,即我们社会的审美观低下到了已经不可再低的程度。
    ■本届大戏节热点剧目
    《如果是喜剧》:主题是不健康的成长,创作者渴望证明自己的存在,反思生活。
    《天方夜谭》:叙述了大学中三对情侣的情感波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前途的茫然和不确定性。
    《〈人民公敌〉事件》:根据易卜生戏剧《人民公敌》创作编写,结合淮河水污染问题,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呼吁环保意识以及理想的坚守。
    《镜子·女人》:一出女人演给男人的戏。剧中女人带有悲剧色彩的一面正好把令人尊敬的一面衬托出来。
    ■大戏节历史回顾
    大学生戏剧节至今已经经历了6个春秋。最初是2000年,北京、杭州两地的大学校园掀起学生剧社展演的热潮引起了业内关注。2001年,由北京剧协和戏剧人袁鸿等发起了“北京高校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2002年,活动更名为“北京大学生戏剧展演”,扩大到了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校。2003年,活动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学生戏剧节”。
    2004年,大学生戏剧节升格为“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并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会场,增加了专业院校的表演并且将无票制改为低票价。从首届以来,大戏节就打出了热情、鲜明、纯粹的标语鼓励大学生进行戏剧实验和创作,但由于校园戏剧内容单薄,缺乏技巧,表演粗糙,曾被冠以“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戏剧活动。
    原载:《新京报》2006年8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