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影,别只一味抓“大”放“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发 行:眼睛别只盯着进口大片和国产大片,而把放映空间和时间都给大片。
    创 作:不可只关注大片——商业大片、题材大片,而忽略对中小影片的扶植和推介,更不要忽略电影的类型化。
     不要只迷信明星、大腕,不要怠慢小人物。小人物也能弄出大名堂!  
     一“石”激起千层浪
     □赵葆华
     最近出现一种文化时尚:业界中人见面不谈“疯石头”,看遍大片也枉然。这“石头”非石头,乃电影《疯狂的石头》也。
     “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三百万的小投资,票房已近两千万,且是一群小人物所为。地地道道的小成本、小字辈、小电影。这样一部小制作却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公信力,其功,盖莫大焉。它让观众们认识到,《英雄》与《无极》一类大片不是中国电影的全部,原来中国电影还有这么好看的低成本电影。近期的《天狗》和《光荣的愤怒》,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去年出品的《我们俩》和《静静的玛尼石》,其艺术个性让人见而难忘。然而,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石头”给电影发行商们也上了一课:别再急功近利抓“大”放“小”,眼睛只盯着进口大片和国产大片,而把放映空间和时间都让给大片。国产小片同样不可小觑,这叫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选片子!“石头”还给电影业中人上了一课:我们的电影创作也不可只关注大片——商业大片、题材大片,而忽略对中小影片的扶植和推介,更不要忽略电影的类型化。我们应有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各种样式的电影,那样,我们的电影格局才多姿多彩。而一切的一切,都应立足本土化,都应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艺术品格。“石头”也给权威与权势们上了一课:小人物也能弄出大名堂!不要迷信明星、迷信大腕,不要怠慢小人物。见小的不敬,早晚是病!再说了,一切大人物都是由小人物趁势崛起而就的。总之,“石头”给方方面面都上了课。
     “石头”之热,热遍京城热遍全国,由纸质媒体热到电视热到网络。“石头”已被传媒说成奇迹,说成“神话”;再热下去,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谬误。倘若无休止地追捧下去,就毁了“石头”。坊间业内常流行一句话,想毁谁,就往死了捧谁。现在媒体上还不是有意往死里捧“石头”,而是陷入一种盲目,陷入一种新的迷信。媒介把《疯狂的石头》烧到那样一个温度,观众被吊起的期望值必会在观影后产生审美大落差!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已有前鉴。
     热“石头”之下也该有冷思索。其实,“石头”绝非完美。小贼、专业贼和拙保安的设置感过于明显,在产生喜剧效果的同时也产生过强的游戏感,消解了对草根人生的真诚悲悯与感叹。“石头”艺术表现的模仿之处过多,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年轻才俊对艺术大师们的致敬。然,这种致敬之处过多过重,火花太多变成火球子了,火球的审美效应自然比不上火花或花火。有评论家斥之为拼盘之作,我则认为是作者有意为之,其意同是出于游戏心理。
     别把“石头”看成大事。“石头”的锻造者们只是出于平常心,出于游戏心理,在银幕上真诚、认真而又潇洒地玩了一把而已。谁料竟玩火了,而且大火!尽管我不欣赏游戏银幕,但“石头”之火,毕竟已成为了一种艺术现象,值得关注,值得琢磨。     
    “小成本电影”风头渐起
    □祁 建
     最近,《天狗》《梦想照进现实》《疯狂的石头》等低成本电影连续上映,特别是有创意、吆喝得也好的《疯狂的石头》在人们眼前异常活跃,让人们看到了小制作电影大有可为的美好前景。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天狗》《光荣的愤怒》《疯狂的石头》,三部国产小投入影片几乎成为记者们除了明星以外谈论最多的话题,而前两部影片的斩获也颇丰厚。
     投资多少不是赢利多少的惟一因素
     在经济学里,大投资收获大利润,小投资收获小利润,最后大家赚取的是市场平均利润,这几乎是一个铁律。但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似乎要挣脱这个铁律。因为电影在作为一种商品的同时,还是一种艺术品,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剧本的艺术含金量,导演的才华、艺术积淀,演员的选择及表演水准,以及制作发行的技术含量,都将大大影响一部影片的最终票房价值。
     在电影票房这件事上,投资多少不是赢利多少的惟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因素。好莱坞亿万元投资的大片遭遇票房惨败的比比皆是,投资几百万的艺术影片全世界争睹的例子也俯拾皆是。电影比的不是投资,而是艺术水准。
    资源上对宣传倾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
     拍得再好,不会吆喝,也难以实现市场突围。小成本电影,宣传往往很难做。没有明星,便失去很多话题和卖点。加之宣传费用很有限,不能做到如《英雄》《无极》铺天盖地般的地毯式轰炸,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碑传播的效应。
     不做宣传,或者没有能力和资金做宣传,是许多小成本影片出炉之后就进库房的重要原因。多给小成本影片一些关注,多给小成本影片一些宣传,似乎不仅是投资方和发行方的事,也是有眼光的媒体的事。
     导演章家瑞认为,小成本国产片在宣传上的投入太少,形成“观众对影片了解少,了解越少观众就越少,观众越少投资就更少,宣传也更少”的恶性循环。
     资源上对于宣传的倾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我们的演员、导演、编剧也应该勇于贡献自己的人气和知名度,全民参与到小成本电影中来,才是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要契合国人关注的焦点
     1981年的《牧马人》,投资不过百万元人民币,却创造了票房奇迹;谢晋的《芙蓉镇》投资不到400万元,其收入更是在只有几角钱票价的情况下轻松上亿,这意味着有几亿人次到电影院观看;当年《甲方乙方》以400万元的投资,在北京赢得1150万元的票房。
     究其原因,这几部影片都契合了当时中国人关注的焦点,真实地表现出了人们感同身受的时代沧桑,符合观众普遍的伦理取向和审美心理,人物和人物命运可以引起共鸣,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因此,不要以为走国外参评、影展路线能救国产电影,观众才是第一位的,他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人,他们不喜欢悬空的符号,类型片和中国特色的作品才是电影观众的最爱。
    原载:《文艺报》2006年8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