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色,戒》,我想到了前苏联的小说和电影《第四十一个》,有所区别的是最后一刻,女战士打死了她的“蓝眼睛”,王佳芝却放走了她的易先生。 李安改编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我猜想,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原作题材张力十足,刺杀者爱上了被刺杀的对象,黑与白犬牙相错的世界,像一个丝绸般的无底漩涡,充满深陷其中的诱惑。忠诚与背叛、坚忍与妥协、正义的追求与具体情境下两性间的柔情似水,预示着可拓展的空间无限地延长。由《色,戒》,我想到了前苏联的小说和电影《第四十一个》,有所区别的是最后一刻,女战士打死了她的“蓝眼睛”,王佳芝却放走了她的易先生。 二是原作采取线性的结构,通篇围绕王佳芝最后一次行动展开,情节发展很单纯,符合电影的视觉叙事,它追求一次性清晰的交代,过于复杂的线索不利于观众的消化。 三是原作的色调感很强,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一份精确的草图。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张爱玲一度进入了电影创作,对影像的感受力微微地散布在《色,戒》的写作当中。如小说开头,麻将桌逼仄的空间里“酷烈的光与影”的律动。尤其是小说最后放走易先生,王佳芝的心情获得了解脱,眼前的事物被心情所感染,车夫变成了“白马骑士”,车把上一只红绿白三色的小风车,让她的内心由衷地诗意绽放。李安用电影语言一一复原了张爱玲这些感受——局部的红色暖光从侧面打在女主人公的脸上,撕开了影片一贯的蓝色冷调,李安把女主人公内心的解脱感,外化为车夫的一句问候语:“回家啊!” 四是原作缜密的格局,对应了李安的个人气质。李安善于经营小格局,在单纯的人物关系中进行细腻的铺陈,凡是小格局的题材李安往往取胜,如《推手》《喜宴》《理智与情感》;大格局的题材,往往不如人意,如描写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与魔鬼共骑》。 对于李安而言,张爱玲提供的只是一个短篇的框架,他要把里面三言两语的过渡性交代填满充实,发展成两个小时的视觉容量。第一步,李安在香港部分增加了一系列内容,使原本一场过渡戏渐趋饱满,剧社里的大学生们是这一部分的中心,刺杀计划拟定后,他们练习打靶,与中间人接头,怂恿王佳芝与有性经验的同学实战演练,这一增加出来的部分有两个功能:一、王佳芝与易先生接上了头,为上海部分二人的接触提供更充分的铺垫;二、表现大学生们面对真实的杀人现场时的手忙脚乱,暗示后来行刺的失败。第二步,对原作中两个过渡性的关键人物进行了开掘。香港刺杀行动半途而废,真正遭受损失的是王佳芝,她没有任何价值地失去了女性的贞操,作为这场刺杀计划的策动者、剧社导演邝裕民怀着怎样的心情呢?第二个人物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老吴,在原作中,他只是一个符号,而影片中却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李安利用人物情感交锋的一场戏,一石三鸟,同时把王佳芝、邝裕民、老吴三个人物向深层推进了一步。易先生让王佳芝往一个地点送一封信,不知是否有诈。邝裕民担心王佳芝身处危险,催促老吴行刺计划提前,三人在激烈的争执中,传达出各自的隐情:老吴全家被易先生所杀,邝裕民对王佳芝始终抱有负疚感,王佳芝与易先生假戏真做,情感深陷,犹如被蛇身所缠绕。第三步,垫厚易先生与王佳芝的情感戏。原作中王佳芝让易先生陪她到珠宝店订制戒指,影片改成易先生提前为王佳芝订制好了六克拉的戒指,让王佳芝大受感动。《尼罗河惨案》中大侦探波罗有一句台词:“女人最大的弱点是让男人爱她。”王佳芝被爱情的感受所击败。 李安的影片有两处与原作差强人意,一处是怠慢了麻将桌上的表现,打麻将在原作中有两个功能:一、它是王佳芝以“麦太太”的身份接近易太太的切口;二、它是展示“麦太太”和易先生暧昧关系的舞台,可是李安把这个集中的场景打散了,分配给各处。一处是通过老吴之口的交代,此前曾有两名女地下工作者试图接近易先生,都被识破。李安的用意是想以此笔映衬王佳芝情感的无功利性——是她的单纯征服了易先生。李安在维护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破绽——作为特务机关的头目,两次前车之鉴,还不足以引起易先生对王佳芝的警惕吗? (作者系辽宁省作协创研部干部) 原载:《文艺报》2007-12-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