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二元对立的消解与重建——电影《戒|色》的叙事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叶有根 参加讨论

    成功的电影和它独特的叙事语言是分不开的,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麦茨曾这样说:“叙事之与电影的重要意义,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可以把错综复杂的关系清晰地梳理出来,把这种叙事方法运用在电影叙事当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改编自张爱玲短篇小说《色·戒》并由李安导演的电影《戒|色》很好地运用了色/戒二元对立叙事发展模式,给我们解读电影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下面结合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对《戒|色》的叙事策略作具体分析。
    

    
    

    一、“符号矩阵”分析
    

    
    

    “符号矩阵”(semiotic rectangle)是法国符号学家A.J.格雷马斯(A-J.Greimas,1917-1993)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 )所倡导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转化过来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主义理论的根本所在”[1](P346)针对“二元对立”模式过于简单的缺点,格雷马斯吸收了形式逻辑学中的“逻辑方阵”格式,提出了“符号矩阵”的理论,认为这是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他在列维-施特劳斯关于古希腊神话研究的基础上,对普罗普所概括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深化,把普罗普的七种“行动范畴”概括为六对三组关系,《戒|色》正是通过自身设定的六个动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构建出文本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结构。如下图所示:
     重庆方面←—→汪精卫政府
    ↑ ↖ ↗ ↑
    ↓ ↙ ↘ ↓
    非汪精卫政府←—→非重庆方面
    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可以解读为:重庆方面和汪精卫政府、非汪精卫政府和非重庆方面之间是对抗性关系,重庆方面和非汪精卫政府、汪精卫政府和非重庆方面之间是互补性关系,重庆方面和非重庆方面、汪精卫政府和非汪精卫政府之间是矛盾性关系。进一步把各元素具体化,可以图示如下:
    老吴←—→易先生
    ↑ ↖ ↗ ↑
    ↓ ↙ ↘ ↓
    邝裕民等策划者←—→易先生的部下
    老吴作为重庆方面地下工作者的代表,并且他的老婆、孩子都被汪政府所杀,他刺杀易先生的目标是志在必得的,他俩是绝对的二元对抗性关系;邝裕民等策划者作为老吴的支持者,易先生的部下是易先生的支持者,双方也是绝对的对立关系。邝裕民等策划者开始是自觉后来又接受老吴的命令派出王佳芝去执行刺杀易先生的任务,他们和老吴是互补性的关系;易先生的部下老曹、张秘书、保镖等,他们时刻为易先生出力办事,他们和易先生也是互补性的关系。老吴派出王佳芝的目的是刺杀易先生,易先生的部下要保护易先生,自然起到阻碍作用,两者是矛盾性的关系;邝裕民等作为暗杀计划的策划者与支持者,和易先生是必然的矛盾性关系。
    由上面图示可知,《戒|色》首先呈现的二元对立是重庆方面与汪精卫政府的二元对立,联系在这两者之间的是王佳芝这个角色,她是决定重庆方面和汪精卫政府方面胜负的关键性人物,她对色与戒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刺杀任务的成败。王佳芝属于重庆方面派出去的人,她也是自愿去执行这一任务,她经历了从主动到被动的过程,思想在“情感和理智”上挣扎,按理说她和老吴等重庆方面是互补性的,和易先生等汪精卫政府是对抗性的,如果她一如既往的完成刺杀易先生的任务,胜方就在重庆方面这边,然而,由于王佳芝逐渐迷失了自我,假戏真做起来,最后导致自己和邝裕民等六个大学生全部被枪毙,王佳芝和重庆方面这一对元素其实变成了对抗性关系。易先生作为色诱的受体,他是接色还是戒色也直接影响到重庆方面刺杀任务的完成,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他也纠合在“情感与理智”上,两个人物的情感矛盾对重庆方面与汪精卫政府政治方面单一的二元对立进行了消解,由此而产生了色/戒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
    
    

    二、色/戒二元对立
    

    
    

    “色”是电影故事的发展阶段,而“戒”就是“色”的终结。电影《戒|色》叙述的是一个美人计的故事:一个纯真的岭南大学女学生王佳芝,为刺杀汪精卫下属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临时充当特工被派出执行色诱使命。在和易先生的深入交往中,欺骗了对方,也逐渐迷失了自己。最后关头,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王佳芝因情而改变初衷,放走易先生,导致计划失败,同仁遭戮。最后在易先生这一方是理性战胜了感性,在王佳芝这一方却依然沉迷于感性当中。按常理戒的应是易先生“色”这一欲望,然而,影片叙述的故事戒的却是王佳芝的“色”这一欲望,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正如标题所示,这部电影主题讲的是色/戒二元对立,王佳芝和易先生两个人一直都处于色/戒的矛盾当中,“色”是维系两个人之间的桥梁,内地版虽然把三段激情戏大致删除,可潜在的激情和矛盾观众还是能够体会到的,色/戒二元对立表现为纵欲/禁欲,感性/理性的二元对立。
    张爱玲小说的标题是《色·戒》,李安改为《戒|色》,中间加了“|”的分隔号,这里明显含有色/戒二元对立的思维,李安在拍摄过程中曾谈到《戒|色》标题的含义,他认为《戒|色》的标题中含有极大的涵义:“张爱玲本来用的是‘·’,后来出版商把它改成了‘,’”,“这一分隔,我觉得学问就很大了。色不光有情色,还有色相的意思,色戒也不仅是佛家语中的‘戒色’,还有戒指的意思。戒指拴住人就是要求你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分隔后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2]李安更倾向于第三种用法——“|”,关于“色”与“戒”两个字的顺序,李安的说法是:“我这个是线装书的意思,照古法从右读到左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审视。色对我来说是感性,戒好像是理性,有辩证的味道在里面。”[2]张爱玲小说《色·戒》的标题中“色”、“戒”之间用分隔号“·”隔开,也可理解为连接号的意思,一般解释为先有“色”才产生“戒”,对两者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而李安用分隔号“|”把两者分开,表明二元对立的意图就明显了。现代读法是从左到右,重在“戒”,而李安的意思还可“照古法从右读到左边”,重在“色”,由是可知,这里既含有由“色”生“戒”的意思,还含有先有“戒”才产生“色”之意。
    关于“色”有几种说法,据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对几种关于“色”的本义的归纳:一说为“颜气”(《说文》),一说为“女色”(于鬯《职墨》、孔居《说文疑疑》),亦有人认为是“男女之交媾”(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七,57页,‘色’字),还有人以“性欲”为“色”的本义(加藤常贤氏《汉字的起源》,7-8页,‘色’字)。[3](P15-16)《辞源》释“色”有颜色、女色、景色、变色、种类等义。
    据李安的说法,《戒|色》中“色”的取义既有“情色”,也有“色相”之意,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不管是“情色”,还是“色相”,都是人性的本能追求之一,自我的满足就是欲望的实现。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生活在恐惧当中的易先生在寻找自我,生活在无聊空虚当中的王佳芝也在寻找自我。易先生是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子,他对王佳芝说他生性怕黑,不喜欢看电影,他无时无刻不是在恐惧中度过的,王佳芝的出现使他找回了自我,影片描绘了三次性爱,易先生在王佳芝身上第一次的发泄带有性虐待的性质,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这里体现了征服者的一种病态心理,身体是维系他们感情交流的纽带,正如张爱玲在小说中所引用的某名学者的话:“到女人心里路通过阴道。”[4](P261)他们由性生爱,又由爱生性,在后两次的性爱中,显得特别缠绵。
    因为纵欲,于是,产生了禁欲的“戒”,“戒”的本义是“守边”,从字形上看“从人荷戈”,“荷戈者以备豫不虞也”[5](P29)。“备豫不虞”即对没有意料到的事(意外)有所准备。《辞源》对“戒”的释义则有防备、警告、戒除、界限等义。在佛家术语中,“戒”是梵文sīla的意译,音译“尸罗”。《大乘义章》卷一:“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能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戒”是佛教三学之一,亦称“戒律”,特指为出家和非出家的信徒制定的言行准则,一般需终身修持,用以防非止恶。[6](P498,PP754-755)对于《戒|色》的“戒”,李安说“戒”可指戒指,又不排除佛家“戒色”的含义,实体“戒指”和精神联系起来时,意义就加深了。我们可把影片中“戒”的核心之意理解为禁锢,主要从伦理角度对人的欲望和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戒|色》的初衷是对易先生的色欲施“戒”,王佳芝对易先生进行色诱,最后进行刺杀,然而,王佳芝太投入于自己的情感当中,以至于变成对王佳芝的色欲的“戒”,王佳芝的“色”还含有金钱的欲望,她们第二次做爱后王佳芝说“给我一间公寓”,固然是为了试探易先生爱不爱她,但也是地道的带有金钱色彩的海派语言。
    “戒指”作为爱情象征物在影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六克拉戒指璀璨无边,套住了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心,也套住了不同政治身份组群的心,王佳芝凝视着硕大的钻石,将近流泪,她忽然发现易先生是真正爱她的,是呵护她的,是忠诚于她的。此时,所有的二元对立都被戒指所突破,在王佳芝的身上归于“色”一元,在易先生的身上归于“戒”一元,色/戒二元对立表现在王佳芝/易先生之间,因而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王佳芝颤抖地对易先生说了句:你走吧。简单的一句“你走吧”是戒指赋予王佳芝的力量,这里正如张爱玲小说中所写“她这么个少奶奶会看上一个四十五岁的矮子。不是为钱反而可疑。”[7](P251)当王佳芝还在为情惘然失所时,易先生就在一刹那狼一般冲出珠宝店面还来了一个鱼跃,一头撞入自己黑色轿车的慌张行动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在这里,色/戒二元就明显对立开来,表现为感性/理性的二元对立,当发觉生命遇到威胁时,男性比女性就理性得多,很难想象在这之前易先生对王佳芝也是投入了真情的。二元对立还表现在男性/女性之间,男性遇到危险就临阵逃脱,而女性还在沉迷于自己的情感当中不能自已,可以追溯到“痴情女/负心郎”二元对立的母题,男性和女性的对立不仅表现在性别上,还表现在情感上,王佳芝最后失去了理性,而易先生是理性战胜了感性。
    
    

    三、叙事效果
    

    
    

    李安把张爱玲的作品拍成电影本身是一个挑战,在这之前其他导演也拍过张爱玲的其它作品,例如,《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然而,张爱玲的文字魅力太强,小说中多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和种种色彩丰富的视觉影像,不易把握,而张迷们又有最挑剔的口味,对原著有种特别的珍爱,张氏电影最容易受到张迷的批判,所以电影圈多年来一直有“张爱玲碰不得”的说法,这些电影也似乎很少受到好评。因为涉及的汉奸题材较为敏感,《色·戒》是张爱玲众多作品当中备受争议的一个短篇小说,这部小说采用平静、节制的文笔,叙述的是一个集暗杀、色诱、性爱与情感多重纠葛的故事。
    一般电影叙事都注重二元对立贯穿的戏剧性结构,它们的对立往往是尖锐、绝对的二元对立(敌/我;善/恶;对/错等)。二元对立致使矛盾的张力随着故事的进展而不断积累扩大,双方斗争达到高潮时,最后实现一方消灭另一方的结果,二元对立归于一元独存。然而李安电影中的对立尽可能地去除了火药味,虽然对立但不是敌我矛盾,这些对立往往源于深层的人性,表现为一系列的情感冲突,他的影片的主要人物几乎都陷入“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父亲三步曲”的父亲在传统文化规范与内心情感需求间徘徊;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爱情在友谊面前犹豫彷徨(《卧虎藏龙》);两对夫妻在换妻游戏和传统伦理家庭的瓦解之间矛盾不已(《冰风暴》);杰克内心喜欢年轻寡妇苏莉,表面上却和她若即若离(《与魔鬼共骑》);两个同性恋者感情深厚,却不能不考虑家庭与社会伦理的影响(《断臂山》)。这些“理智与情感”的人性本能冲突决定着人物言行和故事发展,最后虽然归于暂时的平和状态,而深层的二元对立依然存在。
    《戒|色》的叙事策略是:消解了敌/我;善/恶;对/错等二元对立,把王佳芝和易先生都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没有激烈的政治矛盾和杀戮场面,只有人性的本能张扬,易先生在这里不是一个汉奸,王佳芝也不是实施政治手段的工具,他们都只是正常的人,一切都随着人性的自然发展而展示,整部电影一直贯穿着色/戒二元对立这条主线,易先生处于色/戒的矛盾当中,王佳芝也处于色/戒的矛盾当中,故事在他们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中缓慢地展开,最后又清晰地归于王佳芝与易先生二元对立的矛盾。
    暗杀是令人惊悚的,何况这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女大学生去执行暗杀任务,按照常理,应该是险象丛生的,电影的叙事效果应是紧张激烈的,然而,电影《戒|色》的叙事一如张爱玲的作品,平静,节制,没有激烈的火药冲突,有的只是情感的流动,主要故事情节在太太们的麻将声中平静地开始,又在麻将声中安详地结束,带有双重身份的王佳芝从容地出没于双重角色当中。本是激烈的暗杀活动,却表现在邝裕民等几位热血大学生的幼稚上,当迟迟不能刺杀易先生的时候,资助者黄磊大为生气,一个大学生说:“我们有枪,干嘛不杀两个容易的,再不杀,要开学了!”好像小孩游戏使人发笑。就是杀人似乎也早已预料,没有半点惊讶和紧张。例如,邝裕民、梁润生他们在公寓里第一次策划的对易先生的暗杀场面,大家都把工具拿在手上了,只等易先生一进来就采取行动,最后却因为易先生没有踏进房门而使计划破产,好像预料到他们不会成功似的,看似紧张却无法入戏。相反,装扮麦太太的王佳芝倒是镇定自若,以至于他们的慌张有些“无厘头”的味道。易先生的部下老曹知道邝裕民、王佳芝他们的身份和目的后对他们进行敲诈,以致被他们所杀,杀人场面也丝毫没有激动人心之处,激动人心的倒是易先生和王佳芝推波助澜的情感。 
    王佳芝自陈“他不但往我身体里钻,也往我心里钻”,易先生说满脑子都是她的身影,以致工作分心,只恨她长得太美。王佳芝唱“天涯歌女”一场,易先生悄然落泪,两人四手交叠已俨然一对爱侣。易先生对王佳芝说:“我比你更懂得怎么做娼妓。”易先生的身份恰如娼妓,这无疑是他对红颜知己所说的真心话。此后,王佳芝放走易先生的感情发展都成了理所当然而不是风云突变。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后,叫了三轮要去的目的地不是小说中写的亲戚的公寓以躲避几日,而是她之前就与易先生约好的福开森路公寓。车把上系着三色风车的三轮没有突破封锁,她从衣领下取出致命的药丸,却没有吃,也许她对易先生仍有一线希望,也许对被杀的命运早有预料,意图让他亲自动手,她自愿成全他,“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8](P265)。最后,美人城外问斩,太太们在麻将声中谈笑风生,易先生坐在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榻之上,含泪聆听时钟敲响十下,此时,把易先生的感情抒发到了极致。
    总之,李安导演的《戒|色》在艺术上是成功的,把色/戒二元对立放入政治背景当中,对人性的张扬比张爱玲的原著更为深刻,产生了节制而又生动的叙事效果,然而,在这部电影中的困境就是:他真实地表达了人性,却无法将人性安放在合适的背景当中。日据时代的中国饿殍满地满目疮痍,易先生作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子,手上染满了多少爱国志士的鲜血,在影片中他却是那么令人感到同情,王佳芝好像是暗杀计划失败的罪魁祸首,汉奸总是令人不齿的,李安导演的电影不脱离原著的意思又加上自己的理解,极力张扬人性而忽视了政治意识形态,他的大胆创作对观众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尚青.<色·戒>昨日公开探班 三主演首度集体亮相[J/OL],大河报,2007,(01),(22).http://epaper.dahe.cn/dhb/t20070122_815537.htm.
    [3] (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7][8]王伟华.张爱玲全集[M].海南出版社,1995.
    [5](清)王筠.说文句读(卷二十四)第四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3.
    [6]任继愈.宗教词典[M].(“戒”条),(“持戒”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作者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