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是一部电视剧创作成败的关键,回首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人物塑造上的进步和成功有目共睹,尤其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男性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如张大民、刘老根、李云龙、姜大牙、许三多、朱开山等为电视剧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相比之下,女性形象的塑造却显得比较薄弱,无法令观众满意,甚至出现了一些创作上的失衡和偏差。本版的两篇文章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也希望读者参与评说。 ——编 者 在电视剧中,母亲、妻子、恋人几乎是永恒的角色。她们或者作为主人公,在创业或竞争中独撑一面,如《当家的女人》;或者在男人的传奇之中完成辅助或者改造的使命,如《老娘泪》;或者她们只是一个平常的妻子,在磕磕绊绊之中与丈夫同行一生,如《金婚》。总之电视荧屏中的女性形象多姿多彩,启发女性认识自身的能力,也帮助女性分析自身的弱点。但在其中,也表现出某种母亲角色与人性失衡的状态。 首先是天职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作为女性,承担着生育后代的天职,给儿女温暖和安全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标准,于是哪怕是丈夫弃家或离家,作为母亲都要为儿女刚强地撑起一片天,于是有了《戈壁母亲》的坚强和大度,有了《一生有你》的委屈和忍耐。诚然,作为母亲,必须尽全力完成她的天职,而作为个体的人,她们要独立和生存,她们也有种种心理和生理的要求。然而电视剧中的母亲,显然以天职表现居多,表现为子女的牺牲居多,其作为社会人的拼博,只是作为保证家庭和子女的手段,在潜意识之中并没有把女性作为完全的社会人来看待,她们的成就如果没有完整的家庭作为陪衬,似乎连奋斗都是没有意义的“空镜子”。 其次是在同子女的关系之中母亲的弱势。电视剧中的母亲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充当牺牲的角色,单身母亲的再恋和再婚,受到子女的歧视,甚至到了精神受虐的程度。电视剧《一生有你》有这样的情节。作为高校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父亲发生了婚外恋,作为女儿虽然也表现出种种不满,但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默认这种现实,并按照父亲的意愿称父亲的情人为阿姨。然而在对待母亲再恋的问题上则要苛刻得多,甚至达到不和母亲同住、不和母亲说话的程度,母亲只能忍耐,只能承受着女儿的眼色。这样的表现、这样的情景在许多电视剧中都曾出现过,似乎成为了表现母亲和女性磨难的一个常见情节,甚至比较强势的《家有九凤》中的老母亲都暗含着这样的拷问,《戈壁母亲》也没有为母亲安排重组家庭的结局,只要求她帮助子女,理解前夫,甚至帮助前夫的再婚妻子。很明显,这是我国传统中对女性从一而终的观念在起作用,往往在不引人注意之中完成了对女性追求情感幸福的扼制,使母亲在一定程度上称为节妇。诚然,子女对母亲的期望和依赖是第一位的,比对父亲更强烈,这的确是社会人生的情感真实,但艺术需要对大众的情操尤其是对年轻子女的情怀加以引导,在电视剧这样被广泛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中,尤其应当引导青春期的子女平等地对待母亲,尊重母亲的感情,关注母亲的幸福,理解母亲的艰辛和困难,从而形成正常而亲密的母子母女情感,真正达到心心相通的和谐关系。所以,在电视剧大量塑造母亲形象的当下,如何把创作调整到真正尊重女性、全面关怀女性的理性上来,还值得关注。 原载:《文艺报》2008-4-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