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融汇中国文化 呼应时代生活——回眸中国电视剧50年历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京盛 参加讨论

    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到今天,中国电视剧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50年来,电视剧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电视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当今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化艺术种类;50年来,创作生产出了数量众多的思想艺术精深精致的优秀作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50年来,电视剧还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电视剧能够取得上述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回顾50年发展历程的时候,有一条基本规律值得我们研究和记取:这就是50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探索和追求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相融合,与社会时代和人民生活相贴近,与民族大众的审美习惯相结合,扎根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电视剧的特有风貌。
    第一,描绘变革中的社会和人的精神,构成了中国电视剧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与时代相生相应,时代为文艺打上鲜明的烙印,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中国文艺史上负有盛名的建安文学、魏晋风骨,诗歌中的盛唐气象,都把文艺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为评判其成就大小的重要标准。这些也鲜明地体现在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
    从1958年到1966年,中国共生产了216集电视剧。表现社会制度变革,描写新的时代生活和人物,构成了早期中国电视剧的主要内容。在《一口菜饼子》、《新的生活》、《青春曲》等早期电视剧作中,都充满了新中国在建立初期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电视剧也从此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的一大批表现改革开放内容的电视剧应运而生。这些作品直接、鲜明地呼应了改革开放这一最强烈的时代主题,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改革时代到来的热切期待。以《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陆续出现了《新闻启示录》、《新星》、《情满珠江》、《外来妹》、《车间主任》、《大雪无痕》等等一系列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表现改革开放的作品,构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最集中的创作主题。并以此确立了中国电视剧在今后的发展中,真诚关注时代,关注民族命运的艺术视野和创作立意。
    第二,抒写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史诗,赋予了中国电视剧崇高的思想主题。追求理想和崇拜英雄是古今文艺永恒的表现内容。从《史记》中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到野史小说中行侠仗义的绿林豪杰,中国的传统文艺作品中,“英雄谱”系列是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篇章。中国的电视剧,在精神价值上继承了中国文化这一特点,同时,更以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在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层面上,为民族的奋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平凡普通的人生,确立闪光的坐标。《长征》、《延安颂》、《井冈山》等一大批革命历史经典,塑造开天辟地的领袖和叱咤风云的将军;《高山下的花环》、《历史的天空》、《亮剑》等,表现中国军人堂堂七尺之躯的悲壮人生和剑胆琴心;《中国神火》、《士兵突击》、《西圣地》、《戈壁母亲》等剧,演奏出一曲曲普通人为理想、为国家事业献身的雄浑交响。在充满英雄情怀和理想光辉的中国电视剧人物画廊中,还有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形象:舍生取义的仁人,视死如归的志士,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布衣,忧道不忧贫的文人……这一类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电视剧在思想主题的开掘上,确立了一个崇高的境界,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注入了精神钙质。
    第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筑就了中国电视剧丰厚的人文底蕴。今天,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创作的主流和播出的主导,在2007年生产的1.4万多集作品中,有60%以上都是现实题材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写出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杜甫被称为“诗圣”,在元代的杂剧创作中,那些既在当时有重大影响同时也被后人认为最有价值的剧目,都是描写和表现元代社会生活的作品。中国电视剧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没有走入创作者个人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狭窄歧途,也没有沦为纯粹的商业文化消费,正是由于它继承和融合了中国文艺的“写实”、“载道”、“教化”功能。50年来,现实主义创作给中国电视剧带来的思想价值,就是以人为本地描写普通人的生活,颂扬真善美,开掘出凡俗生活中的情意。同时,关注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疏导人们由此而产生的迷茫、苦闷、疑惑和消沉,寄予人文关怀。像《渴望》、《蹉跎岁月》、《北京人在纽约》、《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寻找回来的世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及最近的《奋斗》、《金婚》等等,这些作品,富于生活色彩,充满现实关照,不断引发着电视剧的收视热潮和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热门话题。
    第四,开掘历史资源,形成了中国电视剧厚重的咏史品格。在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中,以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占有相当的数量。了解中国文化的这样一个“历史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创作领域,形成了一个“历史题材热”的原因。对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积极成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评判:一是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塑造了一批在历史上有积极作为的明君贤相和忠臣孝子。二是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为今天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养分。三是普及历史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四是力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梳理和阐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四个特点,集中地体现在一大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剧中。《努尔哈赤》吸收了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在历史的必然进程与英雄的成长经历的交汇点上,寻求历史发展的合力。《汉武大帝》高扬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示了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情的时代。《雍正王朝》以深刻的历史视角,写出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封建政治家形象,《大明王朝1566》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显示了一个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根源。而表现近现代历史的《乔家大院》和《闯关东》,更是拉近了今人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褒扬中国固有的价值体系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释放出历史题材剧中的现实活力。
    当然,历史的复杂和博大也为历史剧创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和遗憾,在忠于历史真实和驰骋艺术想象之间,在揭示历史规律和满足观赏需求之间,中国的历史剧有时也暴露了顾此失彼的尴尬。但中国电视剧在历史题材创作上的继承立场和探索创新精神,毕竟已经结出了历史的果实。
    第五,追求艺术创新,建立了中国电视剧的独特审美形态。50年前,中国电视剧还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文学、戏剧、电影相比,它还稚嫩得甚至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身份从属。初创时期的直播形式,只是侧重于对人物事件的简单模仿和图解,单本剧时代,还力图靠近电影的叙事和表演。直到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出现,中国电视剧开始了探索属于自身本体的独特叙述方式。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故事性特征,最终为中国电视剧奠定了基本的表现形态。
    同时,借鉴其他文艺门类的艺术特点,也不断丰富着电视剧的艺术表现领域。《子夜》、《围城》、《四世同堂》等一大批文学名著的改编成功,为电视剧注入了丰厚的文学养分。《秋白之死》、《南行记》,体现了电视剧对散文和诗化意境的追求。另外,电影和戏剧的表演,也为电视剧所借鉴,以增强刻画人物的手段和视听艺术的魅力。经过50年的努力,电视剧终于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独立艺术门类。
    以上所述,是从中国电视剧50年发展历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层面,简要概括归纳了中国电视剧的五个特点。从中也使我们再次认识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活力和中国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软实力。这无疑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电视剧再创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9月11日1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