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30年电影文学创作的流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斌 参加讨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大转折、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电影文学创作也适应着时代发展和电影创作与生产之需要,在变革中拓展,在起伏中前进,在实践中提高,从而为电影创作的繁荣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文学创作从复苏走向振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最突出的是现实主义传统得以恢复,并在新的时代环境里有了新的发展和深化。如《苦恼人的笑》《春雨潇潇》《泪痕》《苦难的心》等一批作品不仅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模式,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明显拓展;而且在题材、样式、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向,表现出创作者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更生动的概括。同时,由于打破了各种束缚,创作者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故题材领域有了较大拓展。一些原来不敢触及、或被忽略的题材,开始受到关注,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如科幻题材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公安题材的《戴手铐的“旅客”》和表现家庭喜剧矛盾的《甜蜜的事业》等,均显得别具一格。至于《小花》《巴山夜雨》《生活的颤音》等剧作,则在电影观念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和创新,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上世纪80年代前期是电影文学创作大发展的时期,电影剧作不仅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而且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但至80年代中后期,由于观众人数下降,市场压力剧增,而传统的电影体制又不能适应创作生产之需要,于是电影文学创作在经历了高潮之后开始下滑。但从总体上来看,仍在继续拓展,在努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其一,反映人民群众同“四人帮”的斗争及对十年动乱的历史进行反思的剧作,进入了新的层次,呈现出新的风貌。如《小街》《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在取材、主旨、角度和技巧上,都有较明显的新意。而《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则大胆触及了一些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表现的领域,从中探索和总结出必要的历史教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其二,出现了一批现实针对性较强、能切中时弊的剧作和一批反映新时期普通民众精神面貌的作品,如《邻居》《沙鸥》《人到中年》《喜盈门》《野山》《黑炮事件》《老井》等,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又在形式和技巧上作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探索。
    其三,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和传记片剧作也佳作纷呈,不仅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注重于对纪实美学风格的追求。无论是《南昌起义》《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等一系列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剧作,还是如《陈毅市长》《廖仲恺》《孙中山》等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剧作,都有了明显提高。
    其四,文学名著改编成为该时期电影剧作的重要来源,许多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被不断搬上银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特别是《城南旧事》《人生》《良家妇女》《青春祭》《本命年》等成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作,而《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等则为第五代导演崛起于影坛奠定了基础。
    其五,由于对电影艺术功能的认识日趋全面,电影的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故长期以来在题材、风格、样式上的单调贫乏被打破了,多样化的艺术追求越来越明显。诸如《武当》《庐山恋》《最后的疯狂》《豆蔻年华》等武打片、青春片、警匪片、儿童片剧作也有了新的收获。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电影的改革开始起步,电影市场也开始对外开放,由此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局面,电影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发展。
    作为主流形态的商业电影剧作开始注重在数量中求质量,在实践中摸索提高,陆续出现了如《双旗镇刀客》《龙年警官》《绝境逢生》等一些质量较高的剧作。而《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作品,则有效地开创了“贺岁片”的剧作样式,为商业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主旋律影片的剧作在倡导中不断开拓和提高,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好作品。如英雄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传记片剧作有了新的拓展,无论是《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还是《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相伴永远》等,均受到欢迎和好评。而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和战争片剧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前者如《开天辟地》《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均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后者如《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系列剧作,则以纪实性、文献性和史诗性见长。至于反映现实改革生活的艺术片剧作,在适应时代需要中有了新的拓展。如《凤凰琴》《香魂女》《被告山杠爷》《离开雷锋的日子》《生死抉择》等,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也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另外,电影改编延续了80年代的热潮,在持续发展中有了新的收获。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成果,为电影改编提供了许多好作品。如张艺谋的《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这些剧作为其电影在国内外影坛上不断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中国正式加入WT0,电影市场更加开放,竞争也更加激烈。中国电影的发展既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电影文学创作则在持续调整中继续前行。
    首先,主旋律电影剧作不仅进一步扩大了题材领域,更加注重于对人性与人情的描写,使之能以情感人;而且更多地采取了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增添了一定的娱乐元素,使之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如《邓小平·1928》《张思德》《极地营救》《冲出亚马逊》《天狗》《云水谣》等,注重在多样化的艺术创新中弘扬主旋律。其次,《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的兴起构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视听造型上颇具特色,并拓展了电影市场的容量;但其剧作暴露出来的问题则值得认真关注。直到《集结号》问世,才终于使国产大片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使主流价值和市场取向较好地统一起来。另外,电影改编仍然有不少新进展。如获得好评的《寻枪》《我的格桑梅朵》《生活秀》《暖》《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均为改编作品。
    综上所述,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学的变革不仅为电影创作的不断勃兴和电影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而且也为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新的经验。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如缺少好剧本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国电影提高质量的一个瓶颈,为此要进一步重视电影剧本在电影创作生产中的基础作用,下大力气抓好剧本创作并确保投产剧本的艺术质量。其中更好地尊重编剧的劳动、维护编剧的权益、提高编剧的地位、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影剧作家,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原载:《文艺报》2008-12-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